辉煌“十二五”之三:亲产业、融地方、深合作、求共赢,“一键提速”助力高水平大学建设

29.02.2016  13:10

五年来,学校以“坚持项目牵引,整合社会资源,推进协同创新,促进区域发展”为宗旨,以“问题导向,按需培育,深度融合,研教共进”为原则,以创新团队建设为基础,以机制体制改革为重点,以创新能力提升为突破口,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为根本落脚点,大力推进协同创新,实现我校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科技创新的同步提升和发展,更好地服务国家、区域、地方和行业发展,学校科技创新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科研规模和总量扩大攀升,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十二五”期间,制定并实施了《合肥学院“十二五”服务合肥经济和社会发展提升计划》,紧紧围绕安徽省、合肥市经济社会的需求,积极参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发挥服务社会的职能。出台了《合肥学院专利资助与转让管理暂行办法》、《合肥学院知识产权管理暂行办法》、《合肥学院委托类科研项目管理暂行规定》、《合肥学院校企共建产学研育人平台管理暂行办法》、《合肥学院纵向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制度和文件,围绕着科研工作的组织构架、项目管理、平台建设、绩效评价、资源配置、对外合作等要素,大胆推进改革和创新,形成了协同创新机制、新体制,营造了良好的科研氛围。

 

十二五”期间,学校从国家、行业、产业、地方的重大需求出发,结合自身的优势与特色,凝练协同创新方向,推进学校与国内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外创新力量的深度融合,培育协同创新中心,打造协同创新团队。以人才作为协同创新的核心要素,加快与基地、平台、资本、信息、成果、仪器设备等创新要素的整合,逐步形成了协同创新优势。学校与合肥市相关部门、区县和一批内外资企业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搭建了一批协同创新平台。

十二五”期间,获批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建立了合芜蚌自主创新平台——“合肥环境工程研究院”等研发平台和机构,其中省、市级研发平台6个,校级协同创新中心6个。建立了以中科院过程所张懿院士为核心的合肥学院水环境治理及污染控制院士专家工作站以及“深装合大工业设计有限公司”、“高校光伏电站建设模式与应用示范研究中心”、“安徽合大环境检测有限公司”、“产品研发设计中心”、“合大中铁建工程测控技术中心”、“合肥学院—新方舟创意工场”等一批协同创新平台。同时,一批新的“嵌入式”实验室和协同创新平台建设项目相继启动。

   

十二五”期间,学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立项取得新的突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立项16项;发表论文2613余篇,其中SCI、EI收录460篇;出版专著、参编著作教材190部;获国家授权专利95项;获各类科研项目605项,承担横向项目137项;制定行业标准4项;获得省、部级奖项13、市级奖项23项;学校人文社科应用性成果的数量在全省高校中名列前茅。

   

十二五”期间,学校科研工作按照“亲产业、融地方、深合作、求共赢”的原则,构建了较为成熟的“学研产用”一体化创新体系,以企业为创新主体、市场为创新导向、产学研用为创新途径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和机制建设正在稳步推进。学校整合各方面资源,建立了一批校内“人才培养支撑与服务平台”,培育了一批协同创新团队。增材制造与粉体技术、“互联网+”与智能信息处理、现代电子控制与检测、数字化制造和食品研发与质量控制等协同创新中心组团前行,争相瞄准行业技术制高点,在应用基础理论、关键工艺技术、高端装备研发与应用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创新研究。3D打印、智能交通、大数据、云计算、精密轴承先进制造等一批新的科技创新“增长点”正在形成。(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