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医大校医院更名“安医大医院” 面向社会开放

02.09.2016  15:04

  8月19日,安徽医科大学校医院悄然更名为安徽医科大学医院,服务范围由对校内变更为面向全社会,也就是说,不仅仅是该校学生和教职工,所有病人都可以到该医院看病。大学开放校医院是为了实现校内资源的充分利用,还是为了减轻大医院的负担?近日,记者对省城多所大学的校医院进行了采访。

  高校对外开放校医院

  “花一级医院的钱享受三甲医院的医疗。”在得知合肥市蜀山区卫计局同意并批准安医大校医院更名后,安医大医院直属党支部书记彭涛这样总结。从去年开始,安医大校党委就决定将校医院整体升格,在做好对内服务的基础上,选择优势医疗科目,对外开展服务。经过近一年的努力,他们成功拿到了蜀山区卫计局颁发的医疗机构职业许可证,成为一级医院,获准对外服务。

  8月30日下午,记者来到位于梅山路安医大校园内的安医大医院,更名后的牌子还没有换上。“再过几个月,我们就可以搬到靠近梅山路的行政楼里,那里才是我们医院真正办公的地点,以方便市民进来看病。”彭涛说,最快半年左右,他们应该就能完成招聘医生、护士,并与附近的安医大一附院形成医联体,定期邀请附院体系内的专家到安医大医院门诊看病,这也是该医院比一般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优势的地方。

  “蜀山区卫计局给我们核准了30张床位,包括外科、内科、口腔科、妇科等都是核准的科室。”该医院党政办主任裴小兵说,他们还在抓紧与工商、人社协调,并向市财政申领发票,因为只有成为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省市医保定点单位,才能更好地服务病人。

  对内对外诊疗不交叉

  事实上,大学开放校医院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记者从合肥市卫计委了解到,早在多年前,中国科技大学医院就被核准对外开放,为公立二级综合医院。“上世纪90年代初眼科首次对外开放,2011年实现了全部科室的对外开放。”中国科大医院副院长王建强告诉记者,该院每年门诊量达到20万人次,收治住院病人近2000人次,开展各类手术3000余例,其中眼科手术最多。

  虽然可以对外服务,但作为校医院,本身还承担着校内学生和教职工的看病、体检以及健康教育等活动,如何对两者进行平衡?“比如我们院有4个窗口,其中有一个窗口专门对教职工服务,另外引进磁共振、CT、DR等先进设备,提高服务质量以满足教职工的需要。”王建强说。此外,彭涛也表示,在成为安医大医院后,对内的服务是不变的,“对内对外两个功能是不会交叉的,校内的老师、学生看病有相应的福利和医保,而对外就按照一级医院的收费标准来。

  开放校医院的并不多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省内高校的校医院中,对外开放的情况并不多。昨天记者询问了安徽建筑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以及合肥学院等高校的校医院,都被告知不接待校外病人,只对校内师生和教职工服务。合肥经开区卫计委的相关人士也告诉记者,虽然大学城就在该区,但尚未有高校提出申请对外开放校医院。“首先要看下面是否有这个需求,其次如果校医院符合条件又有技术支持,那对外开放大学校医院当然是好的。

  合肥市卫计委医政医管处的相关人士也表示,是否开放校医院属于高校的自主行为,校医院根据规模大小和不同级别,向相应的区、市、省级的卫生主管部门申请。合肥工业大学校医院张副院长告诉记者,该院是公立一级甲等综合医院,目前还是由学校对校医院的管理,服务的对象也是全校的学生和教职工。“医院有100张床位。现在有6万多服务对象,我们每年的门诊接诊量在8万人左右。”张副院长表示,作为和解放军第105医院的军民共建医院,她觉得该院已经具备对外开放的水平了,能否加入社区管理去服务大众,还要申请和通过相关部门的批准。

  高校医院应找准定位

  随着一些校医院的对外开放,如何找准定位,成为医院管理者最需要思考的问题。“我们希望借安医大一附院医联体的优势打造综合性医院,未来不断提升自己的等级。”安医大医院直属党支部书记彭涛表示,希望到2020年该院能达到二级医院的标准。

  “我觉得校医院对外开放可以成为一种趋势,但是必须发展自己的特色科室,找准定位,成为不可替代者。”中国科大医院副院长王建强表示,如果没有条件形成特色科室,那么就把校医院往社区医疗服务方向发展,做一些基础的、预防性的健康教育宣传方面的工作,这样也能够更好地立足下去。

  相较于社区医院有政府的财政支持,在采访中,多位高校医院的负责人都表示,高校医院就全部靠学校资金支持,人员的引进、设备的购买等都是学校拨款,而这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业内人士表示,开放高校医院,不仅是挑战可能也会成为他们的发展机遇。

  惠继荣杨保国周慧袁圆新安晚报安徽网记者陈牧/文卞世鹏/图

  □观点:高校医院服务社区获双赢

  2013年,武汉科技大学副校长顾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当时提出要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时,还有过不同意见。

  和武汉其他高校一样,武科大校医院作为内设机构,主要承担3万师生员工的保健医疗。这几年,校医院每年支出的医疗保健和运营费用达上千万元,且每年费用都在上涨,成为学校沉重的负担,“花了钱,却得不到认可,学校也在思考这个问题该怎么办?”顾杰说。

  2011年,当洪山区提出想合办青菱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时,校方考虑为了盘活校医院,愿意承办。“有人说,关门都办不好,还到社会上去办?”顾杰说,校方却有不同考虑:有机遇就抓住,改善医院条件,服务患者总归是不错,于是先期投入600万元。后来看到医院发展不错,继续追加了投入。

  2012年,医院门诊量12万人次,社区居民占到80%,毛收入达到1000万元,首次有了盈利。医疗力量、设备硬件极大改善。2012年的成功,还让医院有了继续扩展的想法:计划再投入4000万元,新建医疗用房、添置医疗设施、招聘医疗人才,成为二级甲等医院。

  洪山区卫生局副局长贺丹心说,武科大校医院是洪山区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最成功的高校医院,创造了一个低成本提供公共服务的典型范例。虽然它并不是第一家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牌子的高校医院,但其“跳出围墙”服务校外社区居民,做得最为成功,这在武汉找不到第二家。

  □相关:北京28所高校医院向社会开放

  2002年,包括北大、清华在内的北京28所高校的校医院,正式被北京市教委和卫生局联合授牌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市高校校医院在全国率先打破了单纯为师生服务的旧模式,开始向社会开放。

  据介绍,随着全国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深入,高校教师已可以自主选择校外医院就医,而原来高校医院不能为大学社区内的校外人员,包括教师的家属提供医疗保障服务。这些因素给校医院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影响。据了解,28所转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高校校医院多为一级以上的医院,其中还包括北大校医院和清华校医院两所二级医院。这些医疗机构在转建过程中,要在基本设施、人员配备、科室设置及组织管理上加强建设。转建后的校医院将和市场上的其他医院一样凭借质量、服务、硬件设施竞争客流,生存不下去的校医院将被合并。北京市教委主任耿学超指出,高校医院与学校行政系统分离后,学校医疗机构的服务主体仍是广大学生,对学生的健康教育和服务及防病治病工作仍是主要任务。

  有关人士表示,大学校医院对社区居民开放,不仅方便了大学附近居民的就医,而且还充分发挥了大学校医院设备的利用率,并拉动了大学校医院的经济效益。北京体育大学校医院院长高兴地对记者说:“我们医院的运动医学肯定能吸引大批患者问诊就医。”另外一所高校校医院有关负责人说,过去,校医院里的CT机等医疗设备仅服务于在校教授,利用率比较低,向社区开放后这些设备将发挥其最大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