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深化医改“临床路径”何以在县级医院“突围”?

01.02.2016  08:48

  同一种病,不同医院、不同医生有不同的治疗方法,治疗效果也不尽相同,患者不解,一些医患纠纷由此产生。2010年起,我省曾大力推进“临床路径”管理模式以化解这种局面,但进展缓慢。然而,记者近日在全省首批6家“临床路径”试点县级医院之一的太和县医院采访时发现,这项一度遭遇“搁浅”的制度,在这家基层医院开展得有声有色。

  “搁浅”多年,为何在基层医院推行有力?

  ——规范诊疗行为,最大化地利用医疗资源,降低医疗费用

  “临床路径”管理模式,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如今已被诸多发达国家采用。所谓“临床路径”,是相对于医院普遍施行的“传统路径”而言的,它通过对一个病种制定一套标准化的诊疗模式,遵循相对规范的流程,从而实现“同病同治”。“实施‘临床路径’,能加强医院资源的管理和利用,加强临床治疗风险控制,在保证医疗质量前提下,缩短患者住院周期,降低医疗费用。”省卫计委主任于德志说。

  早在2008年,我国部分城市就开始试点临床路径。 2010年,全省曾确定62家临床路径试点医院。2014年9月,我省在信息化建设较好的宁国、太和等6家县级公立医院开展临床路径管理试点。

  呼声大,响应热度却一度不高,原因何在?“临床路径就是‘一把手’工程,院长不重视,很难推下去。担心医院收入减少,是院长最大的顾虑。”太和县医院党委书记、院长唐廷玺说。让他狠下心实施临床路径的动力,源于对当前医患关系的思考,“常接到亲友电话,叮嘱我别给某个病人乱用药、乱检查。医生如此失信于患者,令人痛心。要改变,实施临床路径是好办法。”在他看来,临床路径管理并非诊疗方式的改变,而是医院管理模式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

  太和县医院2014年9月起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到2015年,全院已有123个病种实施临床路径。较2014年同期,2015年出院患者增加5%,平均住院日降低0.9天,出院患者次均费用降低12.4%。 “医院总收入确实有所减少,但由于提升了工作效率,狠抓管理降低运行成本,医院毛收入反而增加7.98%。 ”唐廷玺说。

  “临床路径更适合于县级医院。 ”业内专家表示,在分级诊疗中,大医院应该定位于救治上转的急危和疑难病症患者,而最基层的乡镇卫生院优质资源短缺,很难保证临床路径的正确实施。

  此外,医院信息化建设未及时跟进也是当年“临床路径”实施不顺利的重要原因。 “实行临床路径后,每位病人的检查、用药等要一一记录,我们为此全面更新信息化系统,建立工作模板,‘表单打钩’的工作方式大大减轻了医护人员工作量。”唐廷玺说。 “以前收治一位新入院病人,各种医嘱和表单工作至少要40分钟,现在最多只要20分钟。”太和县医院肝胆外科主治医师罗来福说。

  “临床路径”缘何受到基层患者认可?

  ——医生用啥药,每天做啥检查、花多少钱,患者不再“两眼一抹黑

  1月27日上午,冬日阳光穿透病房的窗。 60多岁的朱元奎斜靠在太和县医院7楼肝胆外科病床上小憩。因患肝癌,他刚接受了介入手术治疗。 “24日中午住院,26日上午就做了手术。医生给看了治疗方案,吃什么药、花多少钱、住几天院,一清二楚。 ”对于1.5万元左右的总费用,朱元奎很满意。而在实施临床路径前,治同样的病需要2万元左右。

  “实施临床路径后,规范了医疗行为,有效控制过度检查和不合理用药现象,自然降低了医疗费用。”太和县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张新亚说。与2014年相比,该科室住院患者次均费用下降17%,住院日缩短2.1天,术前准备日缩短0.6天。

  “实行临床路径前,不同医生有不同诊疗方案,费用差距很大,患者问及费用多少、何时能出院等,护士也没法回答。这种‘两眼一抹黑’的就医体验,也是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因素。 ”医院护理部主任张晓荣坦言。实行“临床路径”后,从医生、护士到患者本人,对每天的治疗计划都“心中有数”。 “充分保障患者知情权,主动让其参与治疗过程,让他们病治得放心、钱花得安心,和谐医患关系才能真正建立。 ”省卫计委医政医管处副处长李家龙认为。

  患者个体存在差异,统一诊疗方案会不会影响疗效? “患者是否适合入径管理、入径后是手术还是保守治疗等全部由资深专家评估决定,病情复杂患者、疑难病症患者坚决不入径,治疗中如出现并发症等变异情况,会适时采取‘出径’处理。 ”张新亚说。在他所在科室,针对10个临床路径病种开发制定了16个治疗文本,即使是同种疾病患者,也会根据各自不同情况选择差异化规范治疗程序,力求实现最佳疗效。

  规范的诊疗方案、优化的诊疗流程和透明的诊疗过程,成为取得患者信任的有力“武器”。实施临床路径后,太和县医院的医患纠纷比实施前减少一半,在2015年1.37万例入径患者中,未发生一例医患纠纷。在当地,县域就诊率如今高达92%,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用药受限制、收入“阳光化”后,如何调动医生积极性?

  ——保证医护人员利益,严格奖惩制度,帮助提高业务能力

  “难以有效调动医护人员积极性,也是以往‘临床路径’推广难的重要因素。 ”采访中,省卫计委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

  “实施‘临床路径’之初,一些医护人员也曾不理解。”唐廷玺坦言。艰难中前行,首先要保证一线员工利益。为此,医院2015年职工福利支出新增1800万元,人员费用占全院业务支出比例高达34%,比上一年提高9.5个百分点。从2014年9月首批12个科室实施,到当年底所有科室全覆盖,只用了不到3个月。其背后,是一套严格的奖惩管理制度。 “对每一例入径患者,医院给200元奖励,每月一兑现。全院大会上,院长亲自发现金,做得好的科室有五六万元,做得差的只有五六百元。”消化内科主任郭庆涛说。

  神经内科年轻的“管床”医生王伟笑言自己是临床路径的直接受益者:“同样的病,资深专家和年轻医生用的是同样的诊疗方案,病人因此对我们这些‘小字辈儿’没了偏见。重要的是,经过专家论证的临床路径诊疗方案为我们提供了学习样板。

  “对于‘临床路径’管理模式,国家和省里制定的只是框架,具体细节要结合各地实际,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对下一步工作,唐廷玺信心满满。在该院,目前已概括总结出314个病种的临床路径诊疗方案,医院将其制定成册,成为每个科室的必备“指南”。

  “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是我省当前医改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试点结果证明,实施临床路径对于提高县级公立医院医疗治疗质量、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改善医患关系有积极意义。今年起,我省将有75家县级医院开展临床路径管理,每家医院实施病种数不少于50个,确保基层患者得到合理、高效、廉价治疗。 ”于德志说。(作者:王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