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市埇桥区“六种模式” 创新水利民生工程管护
安徽宿州市埇桥区针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不明、管理缺位的现状,大力推行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制度改革,明晰用水权、搞活经营权、落实管理权,探索新机制,逐步形成管护新模式。
分级管理模式。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对农田水利设施进行分类,分别明确责任主体,落实管护责任,形成由镇、村、组或用水小组、个人分级负责的管理体系。完善以村级水管员为管护主体的基层水利管护机制,将村级水管员纳入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灰古镇负责的灰古站等2座小泵站、引水沟闸等5座小型水涵闸的管理,平时聘请水利员作为站闸管理员进行日常管护,防汛抗旱季节由镇组成4人技术专班负责小泵站、涵闸正常运行和管理,每年镇投入经费近3万元。村级39座小泵站、小涵闸、塘坝等由各村负责管理,费用由村集体承担。个人或合伙投资兴建的村塘、机井等水利设施,由个人或用水小组负责经营和管理。
协会管理模式。以行政村为单元,按工程受益范围组建农民用水者协会,充分发挥农民自主管理的作用。协会通过公开竞聘或推选的方式确定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专管人员,签订管护协议,明确双方的责权利和经费保障等。纯公益性的沟河、泵站、渠道等设施多采取这种模式管理。西二铺乡小刘家灌溉站组建用水者协会,落实专人专责,组织对水的调配、水费的收取、灌溉成本核算和工程维护管理,确保小农水工程有人管理、有人维护。
统一管理模式。由镇级政府聘请专人对投资建设的小农水设施进行专职管护,明确责任,统一管理。灰古镇对抗旱机井管理就是采取这种模式。近几年,该镇利用项目支持统一打机井解决农民抗旱问题,全镇机井达995眼。为加强机井管理,镇制定了详细的管理细则,对995眼以村为单位逐一登记造册,每村机井确定一名村干部、一名村水管员为责任人,负责机井抽水及日常管护,并纳入干部和村级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出资10万元建立维修管护基金,成立由灰古水利站组成的维修专班,负责机井设施的维修保养。
委托管理模式。对纯公益性的设施,如机电井、流动泵站等,通过自愿或用水户推选具有公德心强、有一定技术的农民,确定承包或委托管理人,与村或用水小组签订委托管理合同,明确经营权和管理权。灰古镇将流动抽水泵站承包给淮河种业专业合作社,由专业合作社负责流动泵站的日常管护和运行。抽水价格严格按物价部门核定的标准执行,管理人以抽水所得作为管护报酬和日常维修经费,自负盈亏,维修改造费由镇承担。
承包经营模式。鼓励各种民间资本通过投资等渠道进入小农水管护体系,对具有灌溉和养殖等多种功能的准经营性小农水设施,如水库、塘堰等,进行招标发包或由农户投资扩挖改造,发展养殖业,承包户负责塘堰的日常管护,实现承包经营与设施管护有机结合。桃园镇光明村、市外桃园等在当家塘整治后,由种粮大户或专业合作社采用承包方式获得经营权,并负责日常管护,以养殖收入
抵付管护费用,既较好地发挥了村塘的蓄水灌溉作用,又解决了日常管理问题。
购买服务模式。积极探索水利民生工程政府购买服务新途径,充分发挥政府主导、部门考核、乡镇实施的方式,建立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机制,将小型纯公益性水利工程,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进入农田水利管护体系,以物业化管理。区政府建立健全综合性评审机制,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对社会购买服务实行绩效管理,对项目资金和业务监督管理,加强对项目执行情况全过程跟踪监管,确保购买服务政策执行公开、透明、规范、有效运行。
(袁化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