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系家国的“筑路勇士”

18.12.2020  09:51

   “向工地‘拦路虎’宣战”

  每隔十分钟左右,维勇就会甩一下脖子,隐隐约约还能听到“吱”的一声。  “不好意思,我开了25年的吊车,颈椎落下了职业病。”全国劳动模范、中铁四局二公司高级技师裴维勇红着脸说。  12月11日,记者在中铁四局见到了行色匆匆的裴维勇,他刚刚订好去四川大凉山的车票,当天连夜就要出发赶到那里的工地上。

  哪里交通最不方便,哪里就有筑路人的身影,哪里条件最艰苦,哪里就会留下筑路人的足迹。风雨兼程、四海为家,裴维勇就是筑路人的代表。

  黑黑的脸庞,瘦小的身板,一笑起来脸上的皱纹深一道浅一道。说起不久前在北京接受表彰,不善言辞的裴维勇打开了“话匣子”。  “从小我就向往天安门和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的前一天,我激动得睡不着。  ”裴维勇说。

  对于裴维勇来说,因为激动而睡不着是头一次,平时都是因为各种各样的施工难题而睡不着。

  2006年,在银川太中银铁路黄河特大桥基础工地上,施工遇到了流沙,成了阻碍施工进度、影响施工安全的“拦路虎”。裴维勇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吃不下、睡不着,一天到晚都在动脑筋。他跑遍临近工地,观摩别人的施工方法,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再翻阅对比专业书籍,最终设计出钢板架,将原来需要两台吊车的钢板桩减少到一台,降低了大型设备集聚带来的安全风险,提高了施工效率。

  在施工遇到“拦路虎”时,裴维勇用行动“宣战”,勤于思考,出计献策,是大伙心中的“定海神针”。

  2009年8月,杭州东站扩建工程开工,负责钢筋笼吊装作业的裴维勇发现,27米的钢筋笼分2节单钩吊装,钢筋笼很容易变形,有时还会彻底报废。他仔细研究,最后建议改成3节,用吊车大小吊钩配合的方法吊装。方案实施后,不仅解决了原来吊装方式存在的质量隐患问题,还加快了钢筋笼安装速度,合格率达到100%、优良率达到98%,节省约200万元的人工费用。

  一座座穿越崇山峻岭的隧道,一架架飞跨大江大河的桥梁,凝聚着裴维勇的汗水和智慧。他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35年来转战26个大大小小的工地。踏实、靠谱、聪明、能干……这样的“标签”一直伴随着他人生的每一步,先后荣获中铁四局“十大能工巧匠”,中铁四局二公司  “十大标兵”“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等称号。他和同事们一起攻克了20余项技术难题,推广先进操作法10余项,“高稳定性的双斜塔式斜拉桥”“新型螺旋式洗石机”荣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永远不能躺在功劳簿上”

  “只有时时刻刻绷紧学习这根弦,才能不被时代淘汰,不拖工作后腿。  ”裴维勇说。面对中国基建迎来新一轮现代化改造升级,信息化、智能化被广泛应用到行业各环节,年近半百的裴维勇也面临着考验。

  裴维勇没有一丝懈怠,他利用工作间隙的每一分钟,全身心扑到知识能力的更新上。别人休息时,他在钻研专业书籍;别人娱乐时,他在总结分析记录;别人知其然,他早就其知所以然……有时为了一个难题竟忘了吃饭睡觉,这种坚持与不懈努力,练就了他对各种疑难杂症“一针见血”的本领。

  2016年,裴维勇作为骨干力量被调到重庆涪秀二线铁路项目工地。这个项目是中国中铁股份公司I级管理的高风险重难点项目。为抢在春节前完成管段内8座搅拌站建设任务,裴维勇扎在施工现场。没有自来水、吃不上热饭,他和工友们喝凉水、啃干粮;山路陡、不通车,他和工友们24小时连轴转。在施工现场,吊车挖机作业时一不小心就会侵入既有线范围,造成安全隐患。环保施工要在“螺蛳壳里做道场”,裴维勇自制一个限位开关,限制吊车挖机的旋转幅度,取得良好效果,很快被业主在全线推广使用。

  在负责织毕铁路搅拌站工作中,裴维勇经常跟在前来调试的工作人员后面,耐心看、详细问,把每一个环节、每一处响应机制都搞清楚、弄明白,回来再反复琢磨。很快,他就系统掌握了搅拌站信息化运行的原理,不但能够循着原理减少和避免报警次数,还带领其他管理人员对信息化条件下搅拌设备的各处响应部位进行优化改造。

  身在荒郊野外,心却从不孤独。“每天超越自我一点点,永远不能躺在功劳簿上,这是我对自己的要求。  ”裴维勇说。学习让他格外充实,钻研让他充满干劲。他对涪秀、哈牡、玉磨等铁路项目的搅拌站不断进行小改小革,提升了称量系统的精度,延长了搅拌站皮带输送系统的使用寿命,提高了混凝土的质量和稳定性,减少了搅拌站的噪音污染。

    “没有大家哪来小家”

  裴维勇是名“铁二代”,他的父亲也是一名铁路工人,多次被单位评为先进个人,一辈子都奉献在铁路上。

  1985年,19岁的裴维勇来到中铁四局二处四段二队当上一名起重工。“上班第一天,父亲很严肃地跟我说,工作要争先进,在事业上要超过他。  ”裴维勇回忆说。

  裴维勇一直视父样为榜样,把他的殷殷嘱咐装在心里。他不怕吃苦,脏活、累活抢着干,认真向老师傅请教技术。不到3个月,他的起重工技术掌握得游刃有余。第二年,他被推荐参加测量培训,岗位也由起重工变为测量工。

  “到了测量岗位上,遇到我的师傅刘茂兵。他手把手真传,教我怎样分析处理现场问题,使我受益终生。  ”裴维勇感慨地说。

  遇到刘师傅是裴维勇的  “福分”,而他也立志成为更多人的好师傅。一路走来,裴维勇完成了从“拜师学艺”到“带徒授业”的角色转换。现如今,他把很多精力用在徒弟身上,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通过劳模创新工作室平台,培养了20余名青年技师及高技能人才,很多徒弟担任项目总工程师、工程部长等职务。去年,裴维勇劳模创新工作室被中国中铁工会授予五星级劳模创新工作室。

  南征北战三十五年,在家休假总共不足两年。女儿三岁时都没有见过爸爸,他一回家女儿就躲着他,总是问妈妈为什么这位叔叔要吃咱家的饭。女儿长大结婚那天,他在工地上赶工期,只能在电话里祝福女儿女婿。老父亲突然离世,赶上了施工的紧要关头,他强忍泪水坚守岗位,没有给老父亲送终……

  对家人的愧疚,让裴维勇更珍惜在家休假的每分每秒。只要一进家门,扫地拖地、爬高上低、里里外外都是他忙碌的身影;看到女儿儿子,手里抱一个,肩头扛一个,带他们到处逛、天天玩。  “我很想能天天陪着他们,看着他们长大,但是没有大家哪有小家,我们筑路人过的是集体生活,建的是百年大业工程。  ”裴维勇说。

  高原筑路,深山架桥,裴维勇的脚步从不停歇。从起重工到测量工,再到搅拌站站长,裴维勇的岗位几经变化,但是攻坚克难的钻研和默默奉献的坚守从未改变。(记者  张岳)

[ 编辑: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