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老侉”合肥生活乐呵呵(图)
据合肥晚报报道,1936年,张素兰在山东出生,三四岁时随父母到沈阳,结婚、生子,1963年才和丈夫一起工作调动来到合肥,按照张素兰自己的说法,她是个地地道道的“北方老侉”。从最初的不习惯到越来越喜欢合肥这座城市,张素兰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现在让我去别的地方我还要好好考虑考虑呢。”
憋屈:从沈阳来到合肥
原本,张素兰生活得平淡而幸福:丈夫从抗美援朝战场载誉归来,自己的工作轻轻松松,刚满周岁的儿子虎头虎脑,人人称羡。可是,老家肥东的丈夫实在吃不惯沈阳的杂粮,思乡心切,1963年,带着张素兰和孩子举家回到了合肥。
突然来到陌生的环境,张素兰一时无法适应,丈夫在安装公司工作,一年最多只能回来两三趟,家务活、照顾三个孩子,全部的重担都压在张素兰的肩上,而她自己的工作也比之前在沈阳辛苦了许多。张素兰日渐消瘦,每个月30块钱工资给孩子买奶粉都不够,更别说给自己补充营养了。偏偏张素兰又是个要强的人,生活再苦也要把工作干好,身材瘦小的她,却年年都被评为先进。
只是,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饥饿,加上周围人无心的话语让张素兰总是难以入睡。那时的合肥,无论是城市建设还是生活水平等方面都无法与沈阳相比,常常有人抑制不住好奇问张素兰,别人都是从小地方往大城市奔,你怎么反而跑到合肥来了?张素兰不好说什么,只能在心里暗自憋屈。
满足:身体健康生活不愁
年轻时是怎么熬过来的张素兰不愿意再去回忆,她只是不停地说着现在的幸福和满足。
40岁时,体弱的张素兰以为自己不可能挺过50岁; 50岁从灯泡厂退休,又不相信自己居然可以安然度过花甲。63岁那年,老伴去世,不久之后儿子又下岗,张素兰心情差到了极点,她断定,自己无论如何熬不过70岁了。可如今,已经80周岁的张素兰,身体越来越棒,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她说,自己赶上了好时代。
退休工资没涨那会,张素兰也没觉得经济紧张,会过日子的她,家里大馍、饺子、馄饨也能经常调剂,只是吃苦惯了,剩菜剩饭从来不舍得倒掉,孩子们为了阻止母亲,回来时自己带菜,饭后把剩菜剩饭一起带走,每每总是惹得张素兰好一阵心疼。这几年,张素兰的退休工资不断上涨,从2010年的1000多元到现在的2000多元,她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条件好了,要多为自己的身体健康考虑才行。
未来:开开心心安度晚年
老伴1999年去世后,张素兰一直一个人生活。儿子下岗后在外打工,两个女儿都已退休,需要照顾自己的小家庭,张素兰坦言,她现在身体很好,不想麻烦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就自己做。
前些年,儿子给张素兰在滨湖惠园小区买了新房,张素兰很快就融入了新的环境。早晨买好菜后,拎着菜篮顺着小区走一圈当作锻炼,遇上天气不佳,就自己在家活动活动,看看报纸看看电视,侍弄侍弄阳台上的花花草草,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
2014年滨湖惠园社区为老人们组织成立了老友会,张素兰积极报名参加,聚会、旅游、剪纸、养生,只要有喜欢的活动,她一个都不想落。未来的晚年生活,这位性格耿直的“北方老侉”说,自己要怎么开心怎么过。
□张世伟 童广飞 实习生 刘郑磊
本报记者 洪欣 文/摄
原标题:“北方老侉”合肥生活乐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