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燕京学堂"选址引争议

18.06.2014  12:02

  北京大学发展规划部网页截图

  对于乔羽来说,当听到母校那块著名的静园草坪避免了被挖开的命运时,她并没有感到十分高兴。

  此前,在北京大学公布的一项“燕京学堂”计划中,这块草坪连同周围6座中式庭院,因被选为学堂校舍而面临改造,并由此引发激烈讨论。5月10日,燕京学堂筹备组通过一份名为《关于燕京学堂校舍建设的说明》表示,现在的6个院落中部分古建筑将“装修改成学生宿舍和教师办公室”,并且将在静园草坪“偏南侧地下区域建设教学设施”。

  而6月5日,出乎大多数人意料之外,北京大学通过官方微博等渠道发表声明称,“将不在静园地下建设教学区域”。

  “这有点太不靠谱,怎么能说挖就挖,说不挖就不挖呢?”刚刚从北大毕业的乔羽说。为此,她专门在6月6日回到北大。这一天,燕京学堂计划召开招生宣讲会,乔羽希望能够在宣讲会上询问一些与项目有关的信息,并且感觉自己“有话要说”。

  乔羽身后,像她一样“有话要说”的人,还有许多。

  “为什么我们不能行动起来,彻底保住静园呢?”

  虽然名为招生宣讲会,但是在北京大学的一间教室内,燕京学堂面临的,更多的是“与招生无关的问题”。

  作为燕京学堂项目负责人之一、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王博教授甚至还没有完成宣讲会上的开场介绍,就被台下的问题打断。

  “静园到底还会不会向我们学生开放?”有学生大声提问。此前,由于燕京学堂相关介绍中对于“寄宿制学园”的强调,使不少北大学生担心,静园草坪及其周围的院落会因此变成一个封闭式场所。

  实际上,对于不少北大学生来说,这正是他们最为关心的问题。

  “我刚开始不知道燕京学堂是什么。”即将从这所大学毕业的孙虹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直到有一天,在学校的BBS上看到一个关于静园改造的效果图,她才知道项目已经正式启动。

  “第一反应就是这个项目建在这里肯定不合适。”孙虹回忆道。

  对于许多北大学生来说,这几张随着燕京学堂计划一同流出的静园改造效果图,就是他们对于静园将来命运的最初一瞥。在这几张图片中,一至六院“风格大变,俨然成了高级会所的模样”。

  不少曾经生活在这个校园的人,显然难以接受静园6个院落这样的命运。哲学系的一名学生记得,自己7年前刚进北大的那一天,找不到位于静园四院的哲学系在哪里,但是当自己七拐八拐找到这些院落的时候,一下就觉得“跟这里很搭”。

  曾在北大学习过6年的乔羽至今仍忘不了自己大一的时候,来静园五院中文系找儿童文学家曹文轩交课堂作业。而在院外那块校园内最大的草坪上,则留下了自己和男朋友约会的甜蜜记忆。甚至,对于更多从北大走出去的学生来讲,草坪上或趴或跳的身影,以及一至六院古朴的背景,几乎是所有毕业照上不变的影像。

  “四院北侧的水杉、静园树龄超过300年的油松、各院门前的紫藤和建筑外缠绕蜿蜒的爬山虎将何去何从?”虽然在效果图引发争议之后,《关于燕京学堂校舍建设的说明》中保证“不会改变一至六院的外观和建筑风格”,但类似的担心还是从校园BBS始,迅速发酵,甚至蔓延至校外。

  6月6日这天,好几个校友都给乔羽发短信,希望她能代他们去听听宣讲会,所以她早早就来到了会场。

  “大家都会说学校已经作出的决定不可能被改变,但是我想,既然静园能从挖变成不挖,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能行动起来,彻底保住静园呢?”乔羽当时想。

  她试着统计了包括北京大学在内的国内几所高校的校园建筑公示情况,发现几乎都没有公示

  教室内的宣讲会并没有因为突如其来的问题而变得秩序混乱。

  “静园当然会依然对学生开放。”王博毫不犹豫地回答。在当日稍早的一个关于燕京学堂的内部交流会上,王博也曾经向在座的学生们解释,静园6个院落中的3个将被作为学生宿舍,“但依然是对所有人开放的,受邀请还是可以进去的”。

  “但是我不认为学生宿舍可以算是一个公共空间。”来自北大某文科系的硕士研究生赵秉林并不同意王博在座谈会上的说法,“六院改建学生宿舍肯定会影响草坪公共性。以前我们可以在静园草坪上自由活动,唱歌跳舞,变成学生宿舍以后,我们再这样,不就等于在人家家门口跳广场舞了么?”

  对于已经毕业的乔羽来说,在她参与的校友讨论中,考虑的则是“更实际的问题”。“比如你有没有考虑过留学生住进去以后到底会给建筑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洗澡的设备是不是要改?洗手间要不要改?允不允许开Party?文物能不能承受?”

  静园的6个院落,曾经是北京大学包括文史哲在内的诸多系、所的办公地。2013年,随着这些系所逐步搬离,草坪旁的院落空了下来。但在这些空置的办公室里慢慢流淌着的,还有另一段更为久远的属于燕京大学的历史——自从1926年兴建以来,静园周边的几个院落就一直是燕京大学的女生宿舍。

  1952年,北京大学迁到燕京大学旧址。从此,燕园这个美丽的名称,就成为北大的指代。2001年,包括静园院落在内的燕园建筑群,和更为著名的未名湖一起,被划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是不改变文物原貌,如果现在改成学生宿舍,修旧如旧的原则是否能满足现代住宿的要求?”北大校友、曾被评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十大杰出人物的南京大学学者姚远说,“最好是把修缮方案公示,至少让在校的师生、校友都有知情权吧。”

  但实际上,当燕京学堂的少量信息和效果图一起被贴在学校BBS之后,孙虹试图在网上搜索有关项目的详细介绍时,发现能找到的信息非常少。这时,她想起来自己刚做完的一项关于城市规划公示的研究,决定申请信息公开。

  当天,她就在北京市规划委员会的网站上填了一张表,并且通过电子邮件寄了出去。

  “我想做的很简单,就是找到建筑的图纸,看看到底会把静园改成什么样。”孙虹说,“当时就觉得如果信息没有公开,就形成一些错误的看法,可能会造成混乱的局面。”

  出乎她意料的是,在周五发出电子邮件之后,周一她就接到了一个来自市规划委的电话。虽然电话那头的工作人员告诉她,目前规划委没有北大“燕京学堂”有关的项目申请,但同时也提醒她,“北大可能以别的名称报建了”,建议她查到更准确的项目名称后,随时联系规划委,“如果项目通过审批,相关图纸完全可以提供”。

  “信息在整个过程中是最重要的,有了信息才有讨论的基础。”孙虹说。在之前完成规划公示的论文时,她曾经试着统计了包括北京大学在内的国内几所高校的校园建筑公示情况,发现几乎都没有公示。

  “可能因为学校比较特殊,学生很难参与到校园建设的决策过程中,和校方平起平坐地讨论。”她猜测道。

  而这一次,当面对这个面目模糊的燕京学堂计划时,校园内也有不少人想起了“至少从2007年三角地被拆以来,北京大学年年岁岁、时时刻刻大兴土木”,“在这轮番上演的拆毁兴建中,没有一次,征集过师生及广大校友的意见,顾及过师生及广大校友的情感”。

  “规划很多时候找的设计公司,他们只来过这个场地几次,能了解什么?真正了解这块场地的是在里面生活过的人。”孙虹说。

  而对于一直关注文物保护的姚远来说,当看到位于北大南门附近的一排三合院落被陆续拆除,代之以一排排簇新的建筑时,也感觉非常惋惜。在他看来,那些楼房虽然不是文物,但却是“五十年代建筑的代表”,而且,更令他唏嘘的是,从此以后,他在这个校园里再也找不到自己曾经住过的宿舍了。

  如果有校内的正常的反映渠道,我首先想到的恐怕就不是在媒体上公开发表意见了

  在持续了一个半小时之后,燕京学堂的这次宣讲会终于结束了。虽然基本没有涉及招生的问题,但这并不妨碍燕京学堂的招生工作继续进行。

  如今,在北大网站主页上,依然可以找到燕京学堂举办优秀大学生夏令营的通知。按照计划,2015年将有100名通过夏令营选拔出来的国内学生和通过申请选拔的海外留学生,进入燕园开始一年的学习。

  据燕京学堂筹备办公室主任姜国华教授介绍,静园的修缮“马上就要开始”,“因为是内部修缮,所以工程量很小”。至于为何最终选择不在静园修建地下教学设施,他表示,当时有多种方案供选择,“相关部门在若干的方案中选择了现在的方案”。

  “燕京学堂的项目我们用了很长时间筹备。一个学校对学科的规划是很严肃的,我们有学科规划委员会,有校园规划委员会,有校领导和相关院系的教师座谈。”姜国华说。而对于学生的质疑,这位来自光华管理学院的教授解释,“我们在学科规划委员会里都有学生成员,沟通渠道也都有,但是北大有许多学生,肯定有很多人没有被征求到。”

  但事实上,作为教师,北大英语系主任高峰枫教授同样不满于自己没有被征求到意见。5月25日,这位在同学眼中“一向敢说”的教授在媒体上发表了一篇《谁的“燕京学堂”》。

  “如果有校内的正常的反映渠道,我首先想到的恐怕就不是在媒体上公开发表意见了。”他说。

  “高校的国际化乃是大势所趋,招收国外学生、聘任外籍教师都是题中应有之义。但是,国际化项目在学校全部资源的统筹和使用方面,应当占有多大份额,国际化项目的学生与本校常规院系学生在教学资源、生活待遇等方面应如何保持平衡,这些都关涉到办学理念和教育公平等原则问题。”在文章中,高峰枫写道。

  作为一个即将毕业的学生,孙虹并不准备静静地等待被征求意见。她也参加了6月6日的宣讲会。会议结束后,回到宿舍的孙虹立即开始设计一份调查问卷,希望能够弄清楚,“反对改建燕京学堂的有多少人,他们的态度是什么”。考虑到这并非自己专业所长,在花了一晚上设计问卷后,她又用了一天时间,与一些同样关注此事的北大学生反复修改问卷,“避免有倾向性的问题”。

  最终,在宣讲会结束后第三天,“关于北京大学‘燕京学堂’项目的问卷调查”通过一个叫做“静园小组”的微博账号开始在网络上传播。如今,这份简短的问卷已有近3000人填写,其中包括1455名在校学生、167名教职工,以及1303名校友。截至6月16日的统计结果是,虽然只有46.43%的人反对燕京学堂项目,但却有88.38%的人反对这个新学堂选址静园。有78.56%的人认为,此项目的筹备组织中,没有充分考虑学校师生的意见,还有72.3%的人希望这个项目“在静园之外选址,放慢项目节奏,充分论证,使北大师生真正从该项目受益”。

  “我们希望这次调查的结果能够促进‘燕京学堂’项目的信息公开、程序开放和决策论证的合理化。”调查问卷前言中这样写道。然而孙虹表示自己并不确定,这样的问卷和之前各方的努力,是否真能推动项目的信息公开。

  “但是,通过这件事至少能达到一种效果,就是让北大学生和校友们对学校事务更加关心。”这个身材瘦小的女生说,“我想这对今后的北大会发生影响。”

  (应采访对象要求,乔羽、孙虹、赵秉林为化名)

责编:蔡梦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