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和清华招生组为何互相揭短?
北大四川招生组和清华大学四川招生组近日在微博上演了一出“骂战”,互相指责对方花钱“买”考生,双方吵得不亦乐乎,看得网友目瞪口呆。这在佛山的知名中学的老师们看来,已经不是什么新闻。多年来,北大清华就拥有一种“特权”:在放榜前一天就能拿到所有高分考生的联系方式,通常在成绩公布的前夜就开始“电话轰炸”。(网易新闻6月29日)
如此抢生源违规吗?早在几年前,教育部就发布招生十大禁令,其中就包括严禁高等学校在录取工作结束前,以各种方式向考生违规承诺录取或签订 “预录取协议”或以“新生高额奖学金”、“入校后重新选择专业”等承诺吸引生源,等等。但现在看来,不光普通高校,连北大清华这样的著名学府,也不能不如此违规抢生源。制度规定不能“作为”,但学校却想“有所作为”,有令不遵也就难以避免。
我国大学在录取过程中,相对缺乏自主权,学校只能被动接收学生的档案,在录取结束之前,学校根本不知道录取分数线会是多少。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是不可能做出“预录取承诺”和新生高额奖学金承诺的,即便“承诺”,也很可能难以兑现。
于是,国内高校抢生源的方式主要有四。一是公关政府部门,“提升”在招生中的录取批次,从三本到二本,从二本到一本,因为录取批次越靠前,录取的整体生源必然更好。二是进行所谓的“自主招生”,要求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学生必须在填报志愿时把本校放在第一志愿(或A志愿),这其实是用录取政策抢生源,被指制造学校间的不公平。三是给予学生录取分数优惠,高校校内优惠加分与各类政府加分项目一起,严重影响高考公平。四是推出奖学金政策,目前少数内地高校承诺给予报考本校并被录取的优秀学生以新生奖学金,如前述北大和中科大等高校。
按理说,但凡被称作“重点”的大学,应该是不缺生源的,他们争抢的当然也不是一般考生,而是所谓的“尖子生”。尖子生对大学来说,就真的那么重要么?从深层次的原因分析,今天北大清华面临的生源竞争远远超过彼此的层面,而是实实在在地被“抛入”世界范围之内。且不说港大、港科大、港中文等港校对内地高考状元的“瓜分”,放眼北京中学名校——这些北大清华的传统生源基地,优秀生源出国念大学已成潮流。不止一所京城中学名校负责人坦言,学校三分之一的尖子生放弃高考出国留学。
是啊,一个尚未接触社会的高分生,靠什么担起人才的称誉呢?高校如此拼抢尖子生,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应该在于,等招生结束,在各校的录取最高分排名上,就可摘个魁首,从而为自己的名望又增添一些支持。又要回到“钱学森之问”了。只有当高校平心静气地修炼内功,潜心育才,把培养大师作为自己的至高目标,优秀的学生自会趋之若鹜。真正有社会责任和担当的大学不应该把精力放在抢生源上,而应该是放在学生入校之后。
新闻来源:http://news.163.com/15/0629/08/AT8UPVL400011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