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氏宗祠内现11口神秘木箱 来源仍不明了
记者采访了当年偷偷埋葬包公遗骨的亲历者们,他们都证实包公遗骨就埋在大包村一个乱葬岗的荒草中。但仍有悬疑无法解开:现在包氏宗祠中的11口小木箱是否曾殓葬过包公遗骨,又为何辗转存于祠堂?
包公遗骨偷葬墓到底在哪里?
见证人一:程如峰
“包先正带我们到一个乱葬岗上,说就是这里”
上个世纪80年代,程如峰写了一篇《关于包河公园建设规划的意见》,提出重建包公墓的建议。他告诉记者,此后自己还曾专程前往大包村寻找包公遗骨。当年负责偷偷埋葬包公遗骨的包氏后人包先正带自己去过包公遗骨偷葬墓。“大家都叫他‘聋子’。当年我到大包村去找遗骨,原来的大队长包先长说:‘聋子’知道这事。后来包先正带我们到了一个乱葬岗上,指着一个坟头说,就是这里。”
程如峰回忆,当时包先正还告诉他,之所以埋葬在这里,是因为这里地势开阔,而且乱葬岗上不显眼。怕搞错方位,包先正还在旁边种了一棵小树。程如峰告诉记者,当年自己和原来的生产队大队长包先长一起坐在坟头边上商量了一会包公遗骨迁葬的事,还拍了一张照片。11月8日,在程如峰家中,老人曾试图给记者看看那张照片,可惜一直没有找到。
见证人二:赵泉
“我在包公遗骨偷葬墓前采访过包氏后人”
包公遗骨的下落也引起了媒体记者的关注。赵泉今年70岁,退休前是记者。当年因为采访“包河藕重现包河”,赵泉偶然得知包公遗骨被偷葬的线索。“我记得那年是1983年,听包遵元说起那段故事。后来我就深入采访了包遵元和包氏后裔,还到大包村去实地调查过。”赵泉告诉记者,当年在大包村,他和包氏后裔一起查看过偷葬在荒草中的包公墓。当时的摄影记者李明拍照记录了采访的过程。
当时文革刚刚过去不久,赵泉采写的《包公遗骨偷葬记》一直到1984年才刊发,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时任省委书记黄璜亲自批示,选合适地点安葬包公遗骨。此后,合肥开始轰轰烈烈地重建包公墓。
迁墓时为何没找到更多遗骨?
见证人:程如峰
“挖出来的不是小棺材,是11个坛子”
1986年4月,在肥东包公镇龙山举行了隆重的包公遗骨迁安仪式。程如峰回忆道,除了当年被送去北京鉴定的三十几块遗骨,大家都认为剩余的包公遗骨就被偷埋在这里了,所以举行了仪式。没想到开始发掘以后,出现了令人震惊的意外。“没有小棺材,只挖出11个坛子。”程如峰告诉记者,这让大家非常震惊。
对此,程如峰有两种解释:一是那时木材比较珍贵,遗骨放置的箱子被挪作他用;第二个原因可能是箱子埋在地里烂掉了,只剩下箱子里套着的坛子。
然而,更无法解释的是,大家当时把11口红布封口的坛子带回合肥,开封后却发现,所有坛子里都是空的。“后来赶紧返回包公镇去问,发现当年带我们去看遗骨偷葬墓的包先正已经去世了。”90岁的程如峰回想起那段历史,依然非常遗憾,“线索就这么断了”。
神秘木箱是否殓过包公遗骨?
见证人:程如峰
“当年的小棺材没有上漆,每一个都有名字”
多位看守包氏宗祠的老人告诉记者,这些木箱子就是当年装着包公遗骨运回大包村的那些。但程如峰告诉记者,自己印象中当年打造的那些小棺材没有上漆,而且每一个上面都有毛笔写的墓主名字。据程如峰描述,每个字大概有普通玻璃杯的杯口大小,应该非常醒目。
无论当年从包公镇龙山挖出来的坛子,还是今天摆放在包氏宗祠小木箱里的坛子,程如峰都认为,不可能装下遗骨。“当年我们发掘的遗骨,除了包公的之外,另有三副是有头骨的,大小不可能装得进坛子。”
原标题:包氏宗祠之内 神秘木箱从何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