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闯创新发展的领跑之路

15.03.2018  16:53
勇闯创新发展的领跑之路 - 徽广播
勇闯创新发展的领跑之路 - 徽广播
勇闯创新发展的领跑之路 - 徽广播
勇闯创新发展的领跑之路 - 徽广播
勇闯创新发展的领跑之路 - 徽广播
来源: pic.ahrtv.cn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把握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在“代表委员通道”中,中科大量子物理学家潘建伟、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先后登场,勾画了未来创新的动人图景。两会上,创新成为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

  创新发展跑出“加速度”,要加强创新体系建设,更加重视原始创新。五年来,安徽创新驱动发展成果丰硕,区域创新能力连续6年稳居全国第一方阵。政府工作报告“点赞”的四项重大创新成果中,量子通信就诞生在安徽。党的十九大报告“点赞”的六大代表性重大科技成果中,天宫、悟空、墨子等“国之重器”,无不闪耀着安徽创新的强大力量。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中科大“量子计算机研制成功”顺利入选。创新驱动发展,原始创新是源头。我们要更加重视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依托“四个一”创新主平台,高标准建设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全力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集聚化落地,着力突破前沿科学问题和核心关键技术,打造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平台、原始创新的重要策源地,为科技进步与产业升级提供源头创新供给。

  创新发展跑出“加速度”,要用好改革这把“利剑”,最大限度地释放创新活力。创新驱动发展,制度创新是根本保障。无论是原始创新,还是产业创新,都必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破除束缚创新的各种桎梏。五年来,安徽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双轮驱动”,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以科技创新带动管理创新、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全面创新,5项改革举措被国务院列入首批推广经验,其中2项为我省首创。抢占创新发展制高点,我们要进一步深化科技创新管理体制、高校院所创新体制、企业创新体制等方面的改革,落实和完善创新激励政策,激活创新要素,放活股权激励,盘活编制管理,下决心砍掉有碍于释放创新活力的繁文缛节,推动绩效评价从“重过程”向“重结果”转变,切实为科技创新“放权松绑”,推动创新型产业发展壮大。

  创新发展跑出“加速度”,要加快建设人才高地,深挖创新发展的最大“富矿”。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上海、浙江在人才招引方面机制灵活,无论高层次人才还是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和质量均遥遥领先;研发经费支出也远远超过其他省份。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与苏浙沪等先进地区相比,安徽在人才招引方面依然存在差距。勇闯创新发展的领跑之路,要继续优化创新生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汇聚更多创新人才,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水平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一大批优秀企业家、一大批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让创新智慧和能量充分释放、创新力量和成果充分涌流、创新企业和产业充分发展。

丁列明

  全国人大代表、贝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丁列明

  企业能够取得现在的成绩,除了自身努力,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杭州良好的创业创新生态。在企业没有需求时,政府不干预;在企业有合理需求时,政府积极响应,这让创业者感到很温暖。

黄震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 黄震

  长三角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也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重要交汇点。长三角一体化要以科技创新为抓手,打造科创湾区,建设“中国硅谷”。

魏臻

  全国人大代表、合肥工大高科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魏臻

  注重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根据实际不断完善推动产业创新的政策,推进产学研深度协同,督促企业真正把科技创新成果与产业需要、市场需求结合,变成产业创新实践。

万宝年

  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等离子物理研究所所长 万宝年

  从政策支持、资金投入、环境优化方面入手,集聚高层次人才,特别是要重点抓好引进大科学装置、交叉前沿研究平台、产业创新转化平台以及“双一流”学科的带头人。

  如何引来“源头活水”

  黄震:长三角一体化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和抓手,建议打破苏、浙、皖、沪三省一市的行政管辖,使三省一市真正融合在一起,劲往一处使,走向一体化,打造长三角科创湾区——“中国硅谷”,并以此作为“牛鼻子”,推进全球有影响力科创中心建设,形成具有世界级先进产业集群的长三角城市群,助推长三角新一轮经济腾飞。

  魏臻:科技创新尤其是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具有引领性、战略性、公益性和“未来效应”等特征,往往需要大量投入和长期研究积累才能产出重大成果。要从国家发展紧迫需求出发,瞄准世界科技前沿,谋划组织重大创新活动,破解发展难题;要依托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加快建设一批国家实验室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抢占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高地。

  丁列明:浙江创新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与重视科技创新、增加研发经费分不开。过去五年,浙江研发经费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从2.05%提高到2.43%。研发经费的增加,带来了创新成果的“井喷”,新增授权发明专利10.3万件,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技术发明一等奖均取得历史性突破;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到11462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增加到40440家。

   怎样打造创新平台

  魏臻:创新平台是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要坚持数质并重,优化布局,强化功能。目前,安徽正强力推进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滨湖科学城、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省“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建设,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快创新资源集聚。今后,还要加快建设技术创新平台、打造新型研发平台、完善科技服务平台等。

  丁列明:杭州余杭有一条日趋完善的“种子仓—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接力式创新链条,全面对接各类公共技术平台。这里创建浙江首个“四位一体”知识产权管理服务中心,成立“国际人才板”上市培育基地,完善“科技+人才+资本+民企”创新发展模式,打造尽可能优质的创新生态系统。去年,A股市场出现“余杭现象”,新增A股上市企业10家,名列全国前茅。

  万宝年:加速创新链、资金链、产业链三链融合,着重推动成果转化平台、载体和机制建设。加快建设更多的专业化和市场化相结合的成果转化机构,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新机制,科研成果取得收益向发明人、成果转化人倾斜。搭建科技创新成果交流平台,举办科技成果博览会,吸引全球企业来皖开展成果展示、发布最新成果。

   如何优化创新生态

  丁列明:贝达药业自主研发出中国第一个小分子靶向抗癌药“埃克替尼”,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些成绩的取得与杭州良好的创新生态密切相关。在实践中,地方政府和企业摸索出了一个交互式战略合作模式。 “政府负责阳光雨露,企业负责茁壮成长”,不止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系列实打实的行动举措,政府所有的努力都在于打造一个良好的创业创新生态系统。

  万宝年:对于科技创新,要从资金、政策、税收及土地等方面提供全要素保障。探索建立基础前沿科技持续稳定的财政支持政策和机制,为科学家潜心研究和自主探索创造积极的条件。探索设立以服务科技创新和自主创新为主的政策性科技银行,为创新发展提供精准金融服务。探索科技和金融深度融合机制,开展知识产权证券化融资试点,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多金融支撑。

  黄震:长三角科创湾区建设,关键要打破行政管辖,建立全新、高效跨省市的协调机制,在湾区内实现科技、资本和土地资源共享。三省一市共同制定土地规划,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快捷公共运输系统和服务体系,探索彻底的户籍制度改革,打破人口流动的制度阻碍。打造宜居环境,培育科创沃土,使长三角湾区成为全球最具活力的资源配置中心、最具影响力的科创高地。

  怎样用好“第一资源”

  万宝年:建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关键在人才。要以超常规的胆略、决心和魄力引进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的国际顶尖人才和项目团队。探索大企业、大平台、大中心与省内高校以及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提升省内高校人才培养对接产业实际需求的支撑水平。要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励制度,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科技奖励力度,引入多元主体评价。

  丁列明:创新驱动说到底是人才驱动。有了合适的土壤,不愁吸引不到人才。遇到合适的土壤,人才就会开出美丽的花朵。浙江把“人才强省”列为“四个强省”战略之一,专门出台了《高水平建设人才强省行动纲要》。目前,浙江累计引进“千人计划”人才2056名。这些人才的创新成功率也比较高,一个有说服力的事实是,杭州的独角兽企业数量居全国城巿之首。

  黄震:长三角聚集着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一批一流大学,为高科技企业的创办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才储备和智力支持。如果能打造一个共同的科创高地,“不分你我”,实现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要素畅通流动与共享,就能把优质的创新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资源全吸引过来。

  魏臻:人才是第一资源。安徽要充分发挥科教大省优势,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打造创新人才集聚高地,营造优良环境,提供优渥条件和优质服务,把创新人才引进来;深化人才政策和体制机制改革,打造有利于人才发挥作用的平台,让创新人才留得住;善于激发人才活力、发挥人才作用、用好用活人才,最大限度激发创新人才的能量。

  2018年安徽加强创新能力建设“路线图”

  ●推进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推进合肥滨湖科学城规划和建设。建设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支撑体系,开工建设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开展合肥先进光源预研,支持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认知智能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建设,建设首批10个安徽省实验室。

  ●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建设首批10个安徽省技术创新中心。开展企业研发准备金、创新券制度试点。发展科技融资担保、科技保险,重点支持初创期科技企业。实施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建设和升级工程,支持企业、开发区在海外设立离岸创新中心。建立省科技成果在线登记系统和技术市场数字平台。建立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机制,支持知识产权法庭建设。建成安徽创新馆。

  ●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引进

  开辟人才激励“绿色通道”,实施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提高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收益比例。开辟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启动国家科学中心引进海外人才百人计划,加强院士工作站、海外人才工作站建设,引进扶持50个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开辟人才职称“绿色通道”,完善科技事业单位岗位统筹管理机制,建立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职称评价制度。

  (解放日报记者 吴頔 浙江日报记者 刘乐平 安徽日报记者 桂运安 聂扬飞 朱胜利 摄影:解放日报记者 张海峰 浙江日报记者 王坚颖 安徽日报记者 徐国康 吴文兵 程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