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破藩篱 创新高地续写“峥嵘之景”
应对新常态,打响改革牌,踏过深水区,激发新活力。改革与创新,就是最大的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增强科技创新活力,集中力量推进科技创新,真正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李克强总理指出,用好创新这把金钥匙,着力推进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使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当前,唯有继续改革攻坚,才能突破与创新,在发展“新常态”下立于不败之地。
合肥,以敢为人先的气魄,打破体制机制的“隐形藩篱”,迈入创新发展的“光辉大道”。近年来,合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用活股权激励和分红试点等各类政策,全力推进协同创新,走出一条中西部城市创新驱动的转型发展之路。
省委书记王学军高度肯定合肥科技体制改革经验,要求进一步推广合肥经验,全面推进深化改革。
力推改革强力攻坚,政产学研无缝对接,科技成果落地生根,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创新生产力有效释放……在新一轮改革大潮中,“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用改革和创新的如椽大笔,续写创新转型升级的“峥嵘之景”。
股权激励让科研与效益“完美融合”
股权和分红激励是国际通行的中长期激励方式,是指企业以本企业股权为标的,采取股权奖励、股权出售、股票期权等方式的激励行为,有助于提高企业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在获批股权激励政策试点后,合芜蚌试验区也享受国家三大自主创新示范区(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武汉东湖)同等的政策待遇。
几年前,一项名为“应用纳米技术去除饮用水中微污染物”的科研项目还在实验室中全力攻坚。短短几年,该项目已取得重大进展,并通过纳米技术的净化作用,让一方百姓喝上了干净水。
“与传统净水工艺相比,纳米材料净水更具有针对性,不仅能去除常规的细菌杂质,还能有效去除饮用水中超标的砷、氟等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此外,纳米净水材料的可再生可循环特性,也大大降低了净水成本。我们希望能将该技术推广到全国地下水受污染地区,改善当地部分居民饮用水不达标的现状。”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孔令涛博士说。
“在实践中,我们也在思考,如何通过产业化合作的渠道提升发展规模和品质。”孔令涛表示。
如今,中霖中科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携手合作,通过成立股份制公司的形式,注入研发资金并让科研人员享受了股权激励,项目进展进一步提速。孔令涛也成为公司的技术总监。
科研项目缺资金,企业缺人才和成果……这些问题常常困扰科研院所和企业,而股权激励让双方实现了“共赢”。在双方合作中,中霖中科提供了研发资金,中科院则以无形资产参股,给予项目主要科技人员47.4万股的股权激励,更好地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经院企双方的共同努力,项目自产业化以来,获得较大成功,成果喜人。共计完成工程项目25项,其中包括亚洲最大的会展中心——上海国家会展中心水处理项目,在客户群中享有极高的声誉。
“他们出技术,我们出资金;他们搞科研,我们来推广,然后以股权激励搭台,科研与经营完美融合,院企合作十分愉快。”中霖中科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全好说。对今后的发展,他充满信心:下一步,我们将把股权持有计划从高管和科研人员向全体员工延伸,推进全员持股,让大家都成为公司的“主人翁”,更好地推进企业发展。
搭建高端平台让创新要素“自由流动”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吴存荣强调,改革开放是当前合肥建设与发展最显著的特征。要继续以永不止步、敢闯敢试的精神,勇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不断营造体制机制新优势,认真谋划全面深化改革的主攻方向,打造在全省全面深化改革先行先试的“合肥版”。
而科技体制创新,就是“合肥版”最有力的典范。合肥以全新思路开启产、学、研三者立体互动的新模式,打造产学研无缝对接的高端创新研发平台、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科技企业孵化平台等四大平台。
合工大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北大未名生物经济研究院……一批高端研发平台相继建立,创新的研发管理机制进一步提升了相关经济链的畅达度,从而形成现代产业发展的全新体系。
“建设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必须从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人才链、信息链上实现‘五链融合’,立足本市、面向全国乃至世界开辟各类创新要素流动的渠道,促进创新资源在更宽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共享。”市长张庆军说。
搭建各类创新要素流动的桥梁,统筹分散的科技资源,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的创新机制,就是合肥高端研发平台机制创新的最好例子。
中科大先研院采用“双主体”(合肥市为建设主体、中科大为运行主体)、“人才双聘”(高校和企业)、政产学研联合共建的教育和研发模式,聚焦重点领域“种大树”,对接优质资源“建森林”,立足国际平台“聚人才”。目前已投入建设资金20亿元,主体工程已完工,入驻900名工程硕士,形成“企业导师+学术导师+创业导师”的培养模式,培养过程由传统的知识传授拓展为创新实践、创业指导和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目前,量子通信京沪干线已开展工程设备采购,未来网合肥先导试验网开通运行。与英特尔、微软、阿里巴巴等共建33个研发平台,孵化了73家科技型企业,建立2支风险投资基金,吸引社会资本近2亿元,围绕微电子技术、医疗健康、新能源技术、新材料和量子通信等领域,开发了近40项新产品。
修订《合肥市科学技术进步条例》,将创新型城市建设纳入地方性法规;全力推动合芜蚌试验区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让敢于创新的研发者、管理者尝到“甜头”;改革科技计划体制,从单纯的抓项目科技向抓产业科技转变,形成科技创新目标考核、统计和绩效评估体系……合肥科技体制改革与创新,成为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两种“智慧”激情碰撞的全新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