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
根据省人大常委会2019年工作要点和监督工作计划安排,日前举行的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省政府《关于推动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情况的报告》。报告指出,近年来,安徽积极融入长三角,推进基础设施、科技创新、产业合作、生态保护、民生保障以及城市合作等多领域合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突出互联互通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落地
省政府《关于推动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情况的报告》显示,我省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宁安城际、杭黄铁路、宿淮铁路相继建成运营,商合杭铁路北段年底前通车,南段预计2020年完工;溧马高速、徐明高速、泗许高速、宿扬高速等跨省高速全线贯通,黄山至千岛湖高速公路开工建设;省际断头路建设推进顺利,参与长三角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协调工作机制和联席会议制度,年底前省界收费站撤除。
目前,芜湖港与上港集团携手打造安徽至上海洋山港的重要喂给港,马鞍山和浙江舟山港通航全国首艘江海直达船。提升能源保障水平,申能淮北平山电厂二期工程开工建设;1000kV淮南—浙北—上海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成功投运,形成长三角输电环网;上海电气在安徽投资建设的5座秸秆电厂全部建成。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成功开通量子通信“京沪干线”,推动企业上云、区域大数据产业统计发布、三网融合大赛等工作。
强化创新驱动助力科技创新一体发展
省政府的《报告》显示,我省积极谋划参与建设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协同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举办安徽创新馆开馆暨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打造具有全国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市场,合力举办第一届长三角一体化创新成果展。共同签署《长三角科创板企业金融服务一体化合作协议》,建立区域科创企业上市协调机制和长三角科创板后备企业资源库,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区域内科创企业对接科创板。
省人大财经委《关于推动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指出,要坚持创新共建,着力打造长三角强劲活跃的科技创新策源地。着力构建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加快建设“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和“一室一中心”分平台,合力打造G60科创走廊,促进区域创新能力整体提升。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生态保护、医疗卫生等重点领域,共同组织实施重大科研攻关,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协同推进科技资源共享,着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健全“高新基”全产业链项目体系。
坚持融合协同加快产业合作载体建设
截至目前,G60科创走廊机器人产业联盟、新能源和网联汽车产业联盟、新能源产业联盟分别在芜湖、合肥、宣城成立,推动建设了一体化产业平台。成立了长三角开发区协同发展联盟,首批成员覆盖一市三省45家开发区、重点企业和开发区协会。多层次跨省(市)共建产业园区长足发展,《苏皖合作示范区发展规划》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复同意。中新苏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示范经验在省内复制,苏州、滁州签署《中新苏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作框架协议》,推进园区高质量发展,放大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效应。
省人大财经委的《调研报告》指出,要坚持协调共进,高质量推进“一圈五区”建设。着力建设合肥都市圈,加强与沪宁杭等都市圈的协同发展,进一步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和引领作用。加快发展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共建长三角科技成果转化高地。着力提升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进一步明确江南、江北集中区功能定位,支持集中区与沪苏浙开展合作共建,更好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高水平打造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研究制定专项推进方案,充分发挥皖北劳动力、农产品等优势,统筹结合合阜、芜亳、马宿等南北合作共建园区建设。大力振兴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着重发展现代农业、医药健康、红色旅游等特色产业,借力提升精准脱贫的基础支撑。高标准建设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深化与沪苏浙生态旅游和全域旅游协作。
强化联防联控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
我省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联合沪苏浙印发《长三角区域大气和水污染防治协作2019年工作重点》。皖浙两省签署协议,新安江流域跨省生态补偿第三轮试点正式实施,新安江成为全国水质最好的河流之一。皖苏、皖浙相邻市县共签订跨界联防联控协议12份,马鞍山市与南京市建立石臼湖共治联管协议。联合制定《长三角地区跨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联动工作方案》和《长三角区域环境保护标准协调统一工作备忘录》,组建了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协作专家委员会。持续开展长江经济带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执法等专项行动。
省人大财经委的《调研报告》指出,要坚持绿色共保,共同建设绿色美丽长三角。积极践行“两山”理念,夯实绿色发展生态本底,着力建设长三角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样板区。强化生态红线区域协同保护和修复,加快打造长江、淮河、江淮运河、新安江4条生态廊道,着力建设环巢湖湿地公园群,保护好重要生态空间。强化生态环境问题协同治理,以开展“三大一强”攻坚行动为主抓手,联合开展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大力推动跨界水体污染治理,全面加强固废危废污染联防联治,切实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大力推动生态环境协同监管,研究完善跨区域、跨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健全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违法“黑名单”制度,积极开展联动执法,落实联合惩戒措施。建立健全与江苏、浙江跨界地区应急联动工作机制,强化应急事件协同防范和处置。
坚持普惠便利加快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
省政府的《报告》显示,目前马鞍山、滁州、六安列入长三角地区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试点,异地安置退休、异地长期居住等四类人员可享受门诊费直接结算服务。共同签署《长三角地区市场体系一体化建设合作备忘录》,合肥、芜湖、宣城等G60城市率先实现30个事项“一网通办”,积极创建长三角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区域合作示范区,推进环境保护、食品药品、产品质量、旅游等重点领域联合奖惩机制建设。签署长三角地区教育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战略协作框架协议,建立了“异地查档、便民服务”跨地区查询协调会议机制,合肥市民与长三角有关城市实现刷二维码无障碍异地乘坐地铁。加快与上海口岸开展大通关物流数据、信息交换和查询工作。合肥等9市加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黄山市加入杭州都市圈,芜湖、马鞍山、滁州、宣城等城市加入南京都市圈。
省人大财经委的《调研报告》指出,要坚持民生共享,全面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质量。深化教育领域交流合作,深入推进校际、校地、区域之间的联合互动,主动对接沪苏浙一流大学、科研院所来我省设立分支机构。加快引进长三角地区优质医疗资源,大力发展区域医联体,建立有效的转诊机制,促进医疗诊断和检查信息互认互联。探索建立长三角重点企业用工需求和人力资源供给数据库,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利用“互联网+”,加快推动异地就医结算、社会保险异地办理、公交一卡通等公共服务一体化进程,推动组建更多专业联盟,提高公共服务便利化水平。学习借鉴先进经验,改革创新社会治理模式。
参与全球分工推动更高水平协同开放
省政府的《报告》显示,我省将共建高水平开放平台,积极申建安徽自贸试验区,协力办好重大展会,对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共同构建数字化贸易平台,加快发展国际产业合作园。培育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推动重点领域开放合作,共同提升对外投资合作水平,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推进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加快大通关一体化,特别是提高合新欧国际货运班列双向常态化运行质量效益,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加强国际人才引进。
省人大财经委的《调研报告》指出,要坚持开放共赢,借力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推动长三角区域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交流与合作,深入推进长三角区域通关一体化,打造高效便捷大通关。着眼建设轨道上的长三角,积极谋划推进一批干线铁路和皖江、皖北地区城际铁路建设,打造与沪苏浙主要城市间的快速通勤圈。主动融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以新设立省港航集团为载体,统筹整合我省水运港口资源,深化与沪苏浙沿海港口的合作。协同开展重大展会活动,积极承接进博会溢出效应,联合举办境内外商品展会。鼓励长三角跨境电商龙头企业在我省布局设点,建设跨境电商物流基地、空港基地、展示及保税备货中心等项目。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市场规则体系,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有序流动,打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国际一流营商环境。(记者 柳文)
[ 编辑:黄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