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信号灯”助安全畅行——探访芜湖交通气象服务

18.10.2018  14:14

      在长江与青弋江交汇处,“江城”芜湖宛如一颗明珠。作为沿江重点开放城市、长江流域区域中心和重要港口城市,这里形成了由公路、水路、铁路交织的发达综合交通运输网。
      安为路之本。为保障交通安全,芜湖市气象局着力打造高时空密度交通气象监测网,创新打造交通气象监测预警系统,其率先探索的交通气象服务模式正在安徽全省推广。

建设高速公路防灾“哨”     

      驾车行进在芜湖沿江高速公路上,细心观察,就会看到路边的交通气象监测站不时从身边闪过。
      芜湖境内水网密布、道路密集,恶劣天气是常见的“马路杀手”之一,特别是高速公路局地性团雾常发,容易造成较大的交通事故和人员伤亡。比如芜宣高速,圩区多、水系多、桥涵多,雾天引发的交通事故屡见不鲜。
      “对交通影响严重的浓雾等气象灾害具有生消速度快、空间尺度小等特点,常规的气象观测很难及时获取到灾害实况,更无法提前预警。”芜湖市气象局局长倪高峰说。
      为给交通安全提供支撑,芜湖气象部门首先想到的,是从监测上下功夫。
      过去,高速公路沿线已经布设了一些气象监测站点,但这些站点的密度远不能满足需求。新增的交通气象监测站点应该建在哪儿?如何才能让监测网做到“疏而不漏”?
      “不光要考虑气象、地形因素,交通部门的需求也不能忽略。”芜湖市气象局业务科技科科长张骏说。
      在选择站点位置时,交警部门主动为市气象局支招,提供了恶劣天气导致交通事故的路段统计信息。哪些路段常出现团雾,哪个路口能见度下降影响较大……为了能让气象监测站更好地“站岗放哨”,两部门一同摸底。
      在芜湖市政府和安徽省气象局的支持下,目前,芜湖全市共建成交通气象监测站点60个,涵盖了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城区道路、长江航运线等交通地段,形成监测站点间距小于5公里、部分路段间距小于2公里、全天24小时分钟级无缝隙的高时空密度交通气象监测网。
      市气象局还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作为监测网的补充。“在高速公路沿途地点,寻找信息反馈志愿者,比如村民、市政人员、野外工作人员等,建立联络机制。由气象、交通等部门为其提供通信费用支持,他们一旦发现公路上有局地恶劣天气、交通事故,就会立即报告有关情况。”张骏说。

守好灾害预警的安全“岗”

      走进芜湖交警支队指挥中心,高速公路监测大屏上不断切换着高速公路沿线实景监控图。清晰的画面、稳定的信号,保障工作人员可以实时监测,使潜在风险得到管控。
      在监测大屏前面,多个电脑显示屏展示着不同类别的信息和数据。其中,芜湖交通气象监测预警系统格外引人瞩目。
      过去,气象部门的业务平台大多是内部使用,而通过电话、传真、手机短信等渠道开展交通专业服务。如今,有了高密度监测站点提供的丰富数据,如何在业务平台上更好发挥效益,就成为制约服务水平提升的瓶颈。
      “我们创新搭建的这一系统,实现了交通气象监测预警、路段精细化预报等产品的制作发布,并可以通过该平台制作大雾潜势预报、道路结冰等级预报、行车指数等专项预报产品,实现灾害性天气智能化预警。”倪高峰说。
      “该系统直接接入交警支队指挥中心,如遇到能见度迅速下降等情况,会自动显示最新数据。根据信息,值班交警进行初步判别,与市气象台进一步联动。”市交警支队指挥中心主任韩家文说,当确认出现恶劣天气时,交通部门会立即启动预防、预警机制,加大巡逻密度,将天气信息、路段情况通过公路情报板、交管台传播出去;情况严重时,还会采取车辆绕行、封路等措施。
      该系统的一大亮点是,当天气实况要素达到预警阈值后,系统将自动发送预警短信,开展分时、分众、分组的精细化专业服务。譬如,今年8月,第14号台风“摩羯”携风带雨影响芜湖,对道路交通安全构成威胁。借助交通气象监测预警系统,各部门“零时差”启动高效联动,对高速公路、长江大桥及省道、国道等重点路段进行重点防御,有效保障通行安全。
      据了解,相比前几年,现在芜湖境内因雾或其他恶劣天气造成的交通事故比例大大降低。此外,在水上交通安全方面,市气象局与芜湖海事局合作,建立突发气象灾害应急通报专线,推进长江水上交通气象监测系统建设,增强长江水上交通气象灾害预警时效性和服务针对性。
      目前,安徽正在全省加密布设交通气象站点。芜湖率先探索的交通气象服务模式在全省推广。
      交通气象服务是芜湖开展专业气象服务的有效切入口,倪高峰说:“下一步,交通气象服务也将朝着趋利的方向尝试,比如,将延伸至物流等领域。”(转自2018年10月18日中国气象报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