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平台 创新机制 助力学科内涵发展——我校学科平台建设侧记

17.06.2014  16:40
为提升学科平台服务教学科研能力,校党政领导高度重视,2011年,制定了“学科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和“学科平台建设实施办法”,在职能部门和学院齐心协力、紧密配合下,平台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平台基础地位更加凸显

四年来,学校“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用于平台仪器配置,累计经费近亿元,重点建设科研服务平台、学科公共平台,为学科内涵发展提供支撑。

学校科研服务平台依托生物技术中心、农产品加工研究院,打造高水平学科研究平台。学科公共平台依托实验中心、重点实验室,有效改善广大教师的科研基础条件,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目前,公共平台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为全校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研究环境。

平台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研究教学型学院在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学科博士授予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等学科资源支撑下,经过大力建设,配置先进仪器,平台服务能力明显提高。

茶与食品科技学院着力学科特色发展和创新能力提升,建立智能化管理措施和内部信息交流机制,通过信息化带动管理服务水平提升,提高平台运转效率。生命科学学院根据实验场地和教学科研工作需要,配置的大型仪器和配套设备单独放置,专人管理,建立使用台账,平台服务质量和仪器使用效率显著提高。农学院根据学科需要,组织专项论证,合理配置仪器设备,制订仪器使用规程,建立实验人员与专业教师协同管理机制,提高平台服务能力和仪器使用效益。园艺学院按照学科方向建设公共平台,布局合理,仪器配置满足实验流程和特色发展需要,通过配置适量大型仪器,教学、科研能力稳步提高。其他学院平台建设也发挥了较好的辐射带动作用。 

平台功能作用彰显特色

教学研究型学院教学科研需求多样,学科公共平台立足于科研能力增强和特色发展需要,在统筹公共教学和专业建设的同时,重点改善教学条件、适当提升研究水平,平台服务能力和学科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信息与计算机学院以农业信息化为重点,平台配置仪器设备,着眼于搭建物联网教学科研一体化平台,延伸“上天入地”空间,适应“农业信息化”研究和“双创型”人才培养需要,促进学科专业互动发展。轻纺工程与艺术学院根据学科属性和发展需要,合理配置资源,努力满足教学科研工作的不同需求。理学院学科差异较大,基础实力较弱,通过不断扶持和建设,学科“小平台”的服务能力大幅度提高。经济管理学院重点改善实验条件,软件、硬件同步建设,平台功能和开放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构建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公共平台对于提高学科整体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建立协同管理工作机制,合理配置学科资源,为学科特色发展和内涵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吴永辉    通讯员  夏业鲍)

 
          园艺学学科公共平台               

 


  工学学科公共平台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