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助产士日 记者带你走近“不一样的白衣天使”

07.05.2016  02:04

  在产科医护人员当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助产士。她们一般身着紫色工服,相比产科医生和护士,很多时候可能会被产妇及其家属“忽略”。实际上,她们是自然分娩婴儿人生中第一个亲密接触的人,她们被称为“不一样的白衣天使”。昨天是第24个“国际助产士日”,记者走近助产士这一鲜为人知的群体,了解她们的故事。

  新生儿见到的第一个人

  昨天上午,在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大厅里,该院助产士姑娘们献上了温暖的快闪节目。场内一位叫杨洁的姑娘,引起了记者注意。她1988年出生,从事助产师职业已经8年,对于自己的这份特殊职业,杨洁有很多话说。

  “每天都要和产妇们聊天,分散她们的注意力,会聊天几乎是工作的一部分。”杨洁说。

  第一次走进产房的感觉至今依然记忆犹新。“第一次接触产妇生产时,因为怕脏,有点抵触心理。”杨洁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就慢慢习惯了。

  如今,杨洁对于自己的职业有着更高的定位,“我和我的同事们都觉得助产是一个神圣的职业,可以带给自己成就感和满足感。顺产的孩子第一眼看到的,都是我们助产士,我们比他们的父母还要高兴。”

  杨洁告诉记者,正是因为自己亲眼见证这些孩子的诞生,才给了她坚定下去的信心。在从业的8年时间里,她先后见证了2000多个婴儿的出生,“我经常开玩笑说,他们出生第一眼看到的是像我颜值这么高的助产士,以后一定都长得好看。”

  产妇的产前“大后方”

  90后的王雯雯是杨洁的同事,她如今也是位经验丰富的助产士。对于自己的工作,她补充道,“我们就是产妇生产前最值得信赖的大管家。”

  王雯雯说,助产士除了负责观察生产进展和产妇当时的身体状况,还要对产妇的产前产后保持高度关注。可以说,产妇离不开助产士的陪护和关爱,“产妇的吃喝拉撒都是我们在照顾,由于很多产妇在产前产时都非常紧张,我们就需要不断地和产妇交流,为她进行心理辅导。”

  在王雯雯看来,要想做好助产士,还需要好好学下心理学。“产妇分娩的时候处于极度不适状态,过为轻柔的话语听不进去,声音过大又会造成反感,甚至踢伤助产士也是常有的事。”王雯雯告诉记者,助产士需要“软硬”兼施,要有技巧,跟产妇打心理战。

  上班时间有时超过20小时

  安徽省二院持照的助产士有16名,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目前能持续工作的也仅有10名助产士,这就需要每个人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在工作中。

  张丽君怀孕4个月,但是只要穿上工服,走进产房,她就忘记自己也是孕妇了。一天晚上,张丽君值班,接连接生了4个孕妇。一下班,张丽君就觉得身体不舒服,检查出先兆性流产,住院整整两个星期才出院。

  如果生产顺利,分娩一个宝宝可能几小时,但不顺利可能会超20个小时。“12个小时是常态,我们陪伴在产妇身边的时间至少七八个小时。”张丽君说,她们上班的时间都是根据产妇的需要调整,三更半夜接生是常有的事。“分娩过程中遭遇意外伤也不少见。产妇痛到烦躁不安,不时会拳打脚踢,被踢中划伤也是常有的事情。”

  需要超强的抗压能力

  在产房中,助产士需要安慰产妇,待产的过程中,要对她们进行指导。而一旦开始生产,助产士就要保持头脑清醒,手脚麻利。

  整个过程里,助产士要随时防止胎儿窒息、缺氧。在处理完孩子的脐带后,马上还要处理妈妈的胎盘和伤口。节奏快、压力大,随时还可能出现突发状况,这对助产士的应变能力、预知能力都有非常高的要求。

  “助产士的专业性很强,3年的‘实战经验’在我们这还是低资历的。”丁霞说,新招进来的助产士仅仅只具备理论知识,还需要更多的“实战”才能够胜任这个角色。

  经年培养才能持证上岗

  在我国,助产专业从属于护理专业,在医学教育体系中没有形成独立的助产士系列,由此导致助产士“非医非护”的身份很是尴尬。

  随着国家二孩政策的放开,全国助产士出现很大缺口,合肥同样如此。“我们医院16名助产士有证,这些助产士都是在各个科室学习到一定的时间后才能去考助产士证,最后进入产房的。”省二院护士长丁霞告诉记者,医院培养一个助产士最少需要三年时间。在她看来,大学毕业生源少、培养周期长,这成为助产士缺口的重要原因。

来源: 合肥晚报     作者: 韩婷 高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