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实施意见(皖政办〔2015〕3号)

25.05.2016  20:24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意见》(国办发〔2014〕58号)和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皖办发〔2014〕19号)的要求,为打好新时期扶贫攻坚战,进一步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全面推进社会扶贫体制机制创新,经省政府同意,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
      1.总体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扶贫开发的决策部署,统筹谋划、建立机制、搭建平台、储备项目。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兴友善互助、守望相助的社会风尚,创新完善人人皆愿为、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社会扶贫参与机制,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
      2.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引导。健全组织动员机制,搭建社会参与平台,完善政策支撑体系,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坚持多元主体。充分发挥各类市场主体、社会组织和社会各界作用,多种形式推进,形成强大合力。
  ——坚持群众参与。充分尊重帮扶双方意愿,促进交流互动,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的积极性。
  ——坚持精准扶贫。推动社会扶贫资源动员规范化、配置精准化和使用专业化,真扶贫、扶真贫,切实惠及贫困群众。
        二、积极培育多元社会扶贫主体
        3.大力倡导民营企业扶贫。鼓励民营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发挥资金、技术、市场、管理等优势,通过资源开发、产业培育、市场开拓、村企共建等多种形式到贫困地区投资兴业、技能培训、吸纳就业、捐资助贫,参与扶贫开发,鼓励引导民营企业与贫困村开展结对共建,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
      4.积极引导社会组织扶贫。支持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等各类社会组织积极从事扶贫开发,鼓励其创建各类形式的扶贫公益项目,打造优秀扶贫公益品牌。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对社会组织开展扶贫活动提供信息服务、业务指导,鼓励其参与社会扶贫资源动员、配置和使用等环节,建立充满活力的社会组织参与扶贫机制。
      5.广泛动员个人参与扶贫。积极倡导“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全民公益理念,开展丰富多样的体验走访等社会实践活动,畅通社会各阶层交流交融、互帮互助的渠道。引导广大社会成员通过爱心捐赠、志愿服务、结对帮扶等多种形式参与扶贫。
      6.切实发挥定点扶贫引领作用。完善省领导和省直单位定点联系贫困地区工作制度,全面落实“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定点帮扶制度,创新帮扶形式,做到帮扶重心下移,措施到位有效,工作到村,帮扶到户。各包村帮扶单位要发挥各自优势,多渠道筹措帮扶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切实解决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定期选派优秀中青年干部挂职扶贫、驻村帮扶。
      7.深化南北结对合作扶贫。鼓励南北结对合作市、县(市、区)扩大合作领域,提高合作层次。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共赢、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协作、社会帮扶、人才交流、职业培训等多种形式深化全方位扶贫协作,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建立合作双方定期联系机制,加大合作支持力度。
      三、进一步创新社会扶贫方式
      8.充分发挥“扶贫日”平台作用。各级政府要以每年10月17日全国“扶贫日”为契机,大力倡导“一份捐赠,一份爱心”的公益理念,积极营造扶贫济困、乐善好施的社会氛围,建立健全“扶贫日”宣传动员、部门协作、项目认领、捐资助贫等长效机制,凝聚各方爱心,引导社会各界主动关注扶贫、支持扶贫、参与扶贫。
      9.积极开展扶贫志愿行动。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和行善立德的志愿理念,进一步发挥各类志愿者协会的带动和激励作用,鼓励和支持青年学生、专业技术人才、退休人员和社会各界人士到贫困地区开展扶贫志愿者行动,建立扶贫志愿者组织,构建贫困地区志愿者服务网络。组织和支持各类志愿者参与贫困识别、扶贫调研、助教支医、文化下乡、科技推广、创业引领等扶贫活动。
      10.精心打造扶贫公益品牌。继续发挥“光彩事业”、“希望工程”、“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春蕾计划”、“爱心包裹”、“三支一扶”、“扶贫志愿者行动计划”、“同心示范工程”、“‘百企助百镇’青年徽商携手基层促发展”等扶贫公益品牌效应,积极引导社会各方面资源向贫困地区集聚,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雨露计划”、产业扶贫、小额信贷扶贫和易地扶贫搬迁等扶贫开发重点项目,不断打造针对贫困地区留守妇女、儿童、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一对一结对、手拉手帮扶等扶贫公益新品牌。
      11.稳步构建信息服务平台。按照科学扶贫、精准扶贫的要求,遵循国家统一部署,建设全省社会扶贫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各级扶贫部门要以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信息为基础,做好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社会扶贫项目储备,为社会扶贫提供准确的需求信息,推进扶贫资源供给与扶贫需求的有效对接,建立精准化的社会扶贫资源配置机制。
      12.有效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根据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性目录,制定扶贫领域购买服务的具体实施目录。支持参与社会扶贫的各类主体通过公开竞争的方式,积极参加政府面向社会购买服务工作,政府部门择优确定扶贫项目和具体实施机构。支持社会组织承担扶贫项目的实施。
      四、切实完善保障措施
      13.落实优惠政策。严格执行国家税收法律及有关规定,全面落实扶贫捐赠税前扣除、税收减免等扶贫公益事业税收优惠政策,以及各类市场主体到贫困地区投资兴业、带动就业增收的给予相关支持政策。降低扶贫社会组织注册门槛,简化登记程序,对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给予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对积极参与扶贫开发、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符合信贷条件的各类企业给予信贷支持,并按有关规定给予财政贴息等政策扶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自主设立扶贫公益基金。
      14.建立激励机制。对贡献突出的企业、社会组织和各界人士,在尊重其意愿前提下可给予项目冠名等激励措施,让积极参与社会扶贫的各类主体政治上有荣誉、事业上有发展、社会上受尊重。
      15.加强宣传工作。开展扶贫系列宣传活动,创新社会扶贫宣传形式,拓宽宣传渠道,加强舆论引导,统筹推进社会扶贫先进事迹宣传报道工作,宣传最美扶贫人物,推出扶贫公益广告,倡导社会扶贫参与理念,积极营造扶贫济困的浓厚社会氛围。
      16.改进管理服务。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适应社会扶贫体制机制改革创新需要,深入调查研究,强化服务意识,搭建社会参与平台,提高社会扶贫工作的管理服务能力。完善定点扶贫和驻村帮扶工作考核评估制度。加强对社会扶贫资源筹集、配置和使用的规范管理。建立科学、透明的社会扶贫监测评估机制,推动社会扶贫实施第三方监测评估。创新监测评估办法,公开评估结果,增强社会扶贫公信力和影响力。加强贫困地区基层组织建设,开发贫困地区人力资源,提高农村致富带头人和贫困群众的创业就业能力。充分尊重贫困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倡导参与式扶贫方式,把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和外部帮扶有机结合,不断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
      17.加强组织动员。省政府各部门和有关单位要密切合作,加强协调动员,按照职能分工落实相关政策,推进扶贫工作。各级扶贫部门要建立有效的工作协调机制,加强社会扶贫工作的组织指导和协调服务。财政、税务、金融部门要细化落实财税和金融支持政策。民政部门要将扶贫济困作为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重点领域,支持社会组织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工商联要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参与扶贫工作。各级政府要完善工作体系,建立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要汇全省之力、聚各方之财、集全民之智,加快推进全省扶贫开发进程。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5年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