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省份下调GDP目标 务实改革“迎接”新常态

29.01.2015  14:54
      全国省级地方两会接近尾声。截至1月28日,除了广东、吉林、海南外,其余28个省份均召开了省级地方两会,其中,26个省份明确下调了GDP增长目标。淡化GDP增速、强调改革创新和改善民生成为地方两会的“新常态”。
  26省份调低GDP增长目标
  在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下,各省份在当地两会上强调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要求,克服“速度情节”,纷纷下调甚至取消了今年的GDP增长目标。
  据中新网记者统计,截至1月28日,除了广东、吉林、海南外,全国已有28个省份召开了省级地方两会。除西藏的目标与去年持平外,北京、河北等26个省份均明确下调了GDP增长目标。此外,上海则干脆取消了GDP目标,只提出了“经济平稳增长”。
  其中,北京从去年的7.5%左右下调至7%左右,天津从11%下调至9%左右,河北从8%左右下调至7%左右,重庆从11%左右下调至10%左右……降幅最大的为辽宁、山西和甘肃,下调幅度均达3个百分点。
  下调预期之后,贵州、西藏、陕西、重庆、福建这5个省份的GDP目标依然保持为两位数,其余省份均为个位数。其中,西藏设定的目标最高,为12%左右;面临更大转型压力的资源大省黑龙江、辽宁、山西设定的目标最低,均为6%左右。
  多地主动下调经济增长目标,这背后是去年的目标未能完成。数据显示,在2014年全国GDP增长7.4%创下新低的同时,各地经济数据也不容乐观,多数省份去年的GDP实际增幅出现回落,未达到年初的预期目标。
  例如,山西2014年GDP仅增长4.9%,远远低于9%左右的预期目标;河北2014年仅增长6.5%,低于预期目标1.5个百分点;辽宁增长5.8%,也与9%左右的预期目标有较大差距。
  “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这是各地对今年经济形势的普遍判断,也成为各地下调GDP预期目标的主要原因。安徽今年GDP预期目标由9.5%降为8.5%左右,安徽省长王学军表示,今年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经济下行压力较大。8.5%的预期目标兼顾了需要和可能,突出了速度和质量的统一,体现了稳中求稳的要求。
  今年辽宁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确定6%左右,辽宁省长李希指出,这是考虑今年国内外发展环境依然复杂严峻,稳增长难度加大,确定发展目标必须更加务实,符合客观实际。同时,6%左右的增长速度能够为转方式、调结构留出空间和余地,引导各方面把工作重心放到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来,放到创新驱动和优化结构上来。
  河北将GDP目标由去年8%左右下调至7%左右。河北省长张庆伟称,下调GDP预期目标“符合我省实际和社会预期”,可以满足扩大就业和居民收入增长的需要,有利于为调整经济结构和深化改革开放腾出空间,有利于实现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
  突出强调改革创新、改善民生
  不唯GDP论英雄,各地在调整GDP增长预期目标的同时,更加注重改革创新,更加强调改善民生。
  北京、上海、浙江等地区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明确列入了2015年重点工作任务,凸显“向改革创新要活力”。
  其中,上海今年除了对GDP不设增长目标,还新增了自贸区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的内容,并且对于公共服务、民生保障都设有具体的数字指标。北京提出2015年要再精简200项以上审批事项,着力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实现全社会研发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6%左右。
  去年获批建设自贸区的天津提出,2015年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任务,突出天津特色,与上海自贸区形成互补试验、对比试验,着力打造转型升级新引擎、开放经济新动力、区域协同新平台、制度创新新高地。
  安徽提出今年重点要做好十个方面的工作,“着力推动重要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排在第一位,包括深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稳步开展国资国企改革、不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继续抓好财税金融改革、启动实施全面深化综合医改试点。
  宁夏、重庆则明确了今年完成改革任务的具体数量。宁夏提出,要大力推动重点改革,完成改革任务38项,开展试点33项,重点启动或全面推进41项。重庆则提出,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接续推进25项重点改革,谋划推出一批新的重大改革。
  除了在改革创新方面下大力气外,保障和改善民生也是各地2015工作的重中之重。黑龙江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尽管今年我省经济下行压力仍然很大,油价大幅下降导致财政减收,我们仍要把民生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把更多财力物力向基层和困难群众倾斜。”
  多地还提出了今年要办好若干件为民实事。宁夏表示,以办好民生实事为重点,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实心实意办好30件为民实事。浙江则明确了十个方面的民生实事,包括加大雾霾治理力度、基本完成5000公里黑河臭河治理等。
  在专家看来,当前中国需要的不再是两位数以上的增长奇迹,而是更应强调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民生福祉的改善。淡化GDP增速、重视改革创新、强调改善民生,在这种更科学的政绩观导向下,经济的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才能持续增强,人们才能更多共享经济发展和改革成果。(记者 李金磊 马学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