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安徽制造】质量提升为安徽制造注入强大动能
“制造业强则国强,制造业兴则国兴。”近年来,安徽围绕《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和制造强省建设目标,以中高端产品为重点,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和改造提升传统装备,推进装备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服务化方向发展,装备制造业呈现出速度较快、质量较好、结构进一步优化的良好态势。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引领制造行业标准
芜湖禾田 汽车 工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汽车下摆臂(左)与普通汽车工业公司生产的下摆臂(右) |
“现在用电子秤来称一下同样的汽车零部件下摆臂,这个白色的下摆臂是我们公司生产的,你们可以看到上面的数值是6.730KG,黑色是普通铸铁的下摆臂,上面的数值是13.013KG。同样的零部件,重量减少了将近一倍。”5月8日,芜湖禾田汽车工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潘海斌向记者介绍到。
创建于2004年的芜湖禾田汽车工业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汽车底盘悬挂系统制造,涵盖德、法、意、美、日、韩等几大车系,国内市场主要为吉利、长城、众泰、奇瑞等国内主机厂配套,国外市场主要为世界著名汽车公司的OEM客户的售后市场服务,产品销往欧洲、北美、南美等国家及地区。
“车下一公斤,车上十马力。”芜湖禾田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胡柏丽说。多年来,该公司坚持科技创新、质量第一、品牌驱动、标准领跑的核心理念。2103年,禾田牵头起草国家标准《变形铝合金锻件通用技术条件》、行业标准《乘用车铝合金控制臂总成技术条件》。参与起草国家标准《乘用车铝合金控制臂模锻件》、行业标准《钢质汽车转向节锻件通用技术条件》等多项国家、行业标准,为生产轻量化铝合金控制臂的民营企业树立标杆。“以前我们是上门推销,现在是在家接单。”胡柏丽说,目前国外奥迪、宝马、奔驰等众多知名车企的售后服务都与他们公司有合作。国内的长城、吉利、奇瑞等车企也均有合作。“目前我们公司的主攻方向为新能源汽车,未来5年,已经有了22个亿的产品订单。”
芜湖禾田汽车工业有限公司产品质量提升,只是全省众多制造业企业的一个缩影。去年以来,安徽省质监局深入贯彻“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监”的工作方针,广泛开展“标准化+”行动,全省全年主导制定发布了两项国际标准,使我省主导参与制定的国际标准数量达到12项,实现国际标准新的突破;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393项、行业标准79项,累计制修订国家标准2038项、行业标准2738项;制修订地方标准294项,累计制修订地方标准2326项;有3020家企业公开了12796项标准。
强化服务意识 为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提供保证
“我们公司自主研发的高效薄膜太阳能电池背电极,用钼合金代替纯钼,属国内首创,并实现规模化生产,产品出口德国,是中国首批出口欧盟的同类产品。”蚌埠兴科玻璃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夏申江介绍说。
蚌埠兴科玻璃有限公司生产的Low-E镀膜玻璃产品 |
夏申江表示,在企业新产品研发、优化生产条件、提升产品质量及相关产品标准的制修订过程中当地工商质监局及国家特种玻璃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简称国玻中心)都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服务。“在我们新产品研发过程中,他们为我们新产品的关键技术指标提供免费检测服务,帮助我们提升了产品质量;在相关产品标准制修订过程中,积极为我们组织技术专家帮助评审,并从标准的准确性、技术型、实用性等方面给出宝贵的指导性意见。既帮助我们减少了精力又提高了效率。”
国家特种玻璃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
国玻中心于2014年正式成立,依托法人单位蚌埠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是集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技术研发、标准制修订、技术服务四位为一体的第三方公正性国家级专业检验机构。
“企业研发的新产品没有国家相关标准,但是企业会对他们的产品性能进行一个把控,通过我们这里的设备对他们的产品进行免费测试,看测试结果是否达到了他们的要求。”国玻中心实验室中心主任张坤表示,为满足超薄浮法玻璃产品检测的需要,该中心专门购置了英国泰勒霍普生公司的表面形貌仪,提供精准的相关检测数据,在中建材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从1.1毫米“超薄”到0.15毫米“极薄”跨越发展。“今年4月19日,新产品0.12mm超薄浮法电子玻璃在蚌埠中建材信息显示材料有限公司成功下线,继0.15mm之后又一次创造了浮法技术工业化生产的世界最薄玻璃记录。”张坤介绍。
聚焦硅基新材料、生物制造等主导产业,蚌埠持续提升生物发酵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微电子机械系统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现有研发平台创新能力。推动玻璃设计院牵头创建制造业创新中心,目前已入选省首批制造业创新中心。安排专项资金500万元支持硅基新材料研究院、电子信息研究院等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目前,蚌埠市省级以上研发平台165家,国家级研发平台11家。
建设技术标准创新基地 深化标准化改革
“安徽省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智能设计与制造·智慧院所·军民融合)由我们所牵头,联合江淮汽车、合力股份、中科院 合肥 物质院、安徽省质标院、中国电科43所、安徽中科智能等省内优势企业和科研院所,通过精心筹划,于今年3月筹建。”中国电科38所高级专家张红旗说。
中国电科38所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下属的大型骨干装备研究所,主要业务涵盖预警探测、对地观测、信息对抗、测控通信、浮空平台、公共安全、集成电路七大发展领域,有中国军工电子“国家队”的美誉。
记者了解到,安徽省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智能设计与制造·智慧院所·军民融合)聚集了省内汽车、工程机械、机器人等重要支柱性产业的优势单位和科研院所,围绕智能制造领域下的智能设计与制造、智慧院所和军民融合三个重点方向,建设“一个平台,五个中心”,即智能制造技术标准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和智能制造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应用中心、行业以上标准研制中心、团体标准培育中心、标准论证测试中心、标准化知识普及及培训中心。该基地拟通过开展智能制造应用示范,制定一批智能制造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为相关制造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提供标准宣贯、培训和咨询,最终打造集智能制造技术研究、成果转化、标准制定、标准验证和标准服务于一体的标准创新生态圈,为安徽省实施智能制造和军民融合国家战略提供原动力。
“在国际标准层面,中国电科38所主导完成的“ISO 17599:2015 Technical product documentation (TPD) – General Requirements of Digital mock-up for Mechanical Products”国际标准于2015年1月25日正式发布并实施,目前已被列入德国工业4.0体系核心标准,并被英国、德国、瑞典等多国直接采纳作为其本国的国家标准。”该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国家标准编写方面,中国电科38主编或参编了包括《GB/T 26100-2010机械产品数字样机通用要求》、《GB/T 26101-2010机械产品虚拟装配通用技术要求》等30余项国家标准。“我们所还主导编制了《军用电子装备结构数字样机通用技术要求》等46项电子行业标准和《数控机床三维建模技术规范》等6项机械行业标准的编写工作。由于在标准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两次获得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
记者从省质监局了解到,“十三五”期间,全省范围内要批建15个以上创新基地,要将创新基地建设打造成重要的技术标准创新服务平台,促进创新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以标准化助推创新技术和产品市场化、产业化,服务安徽“三重一创”等重大战略实施。
同时,为深入推进标准化各项改革,该局通过加强地方标准管理、发展壮大团体标准、放开搞活企业标准、增强安徽标准国际影响力、全面推进军民标准融合等几个方面,建立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新型标准体系。(记者唐进民、王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