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器官捐献“卡”在细节上
我国每年约30万人适合器官移植治疗,2014年仅1万多人得到救治;我国是世界第二器官移植大国,却是器官自愿捐献率较低的国家之一。除了传统伦理的束缚、法律制度不健全以外,要提高器官捐献率,还要将捐献流程中暴露出的“小问题”解决好,希望相关部门拿出更贴近更合理的解决办法,别让救命的器官“卡”在细节上。
首先,要改善公众“不知如何入门”的细节问题。捐献器官,首先得明白流程,但现在即使是有些医生,也不知道该到哪里办器官捐献手续。破解捐献率低的窘境,入脑入心的宣传是一方面,更应该为可能的器官捐献者提供便捷的路径,这样才可能最大限度地争取潜在捐献者。
其次,器官捐献涉及环节多,部门多,他们间配合的细节问题也影响着器官捐献行为。比如,按照现行交通事故处理条例,交通部门处理交通事故往往要清场,抢救伤员送往医院,等发现没有救治希望了,即使伤员是捐献器官的志愿者,这时候他的器官早就过了移植的黄金时间。解决好这一细节问题,可考虑让交通管理人员和急救人员同时到出车祸现场,急救医生发现伤者没有救治希望,且志愿捐献器官,应第一时间通知相关方,避免“器官浪费”。
还有,要处理好关于费用的细节问题。捐献器官是免费的,但有一种特殊情况,就是捐献者脑死亡后,有时候需要让器官在体运行一段时间,让受者做好准备。这一阶段的用药非常昂贵,费用该谁负担呢?这种细节问题考虑不到位,最终会影响捐献者或家属的决定。应该制定适宜的救助标准,既要确保捐献者一方的基本权益,又不能让器官捐献“自愿无偿”的原则被扭曲。
我国器官捐献率低,不仅有传统文化方面的问题,也在于行政管理体制没搞好,服务细节没做到位。不过,器官捐献在我国开展时间不长,出现一些问题在所难免。只要及时发现问题,堵住这些看似是细节的漏洞,公众参与器官捐赠的积极性势必会有所提升,由器官资源稀缺导致的各种问题也将得到缓解
○李亚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