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利益博弈时代的治理困境(评论员观察)

12.09.2014  19:58

    面对不同利益群体诉求,面对利益最大化期许,惟以利益博弈思维处之,进而形成有效方法、对策、机制等,才可能使各方都找到利益平衡点

  

  一位街道办主任的手机,每天要收到3条短信:4个老信访户在哪里;300多位拆迁户的进展情况;盗窃警情。实际工作中,前两件事牵扯了他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

   与一些干部谈心发现,信访和征地拆迁是他们面临的两大治理难题。 在“老办法不管用,软办法不顶用,硬办法不能用”的情况下,如何走出治理困境着实让他们犯难。

  在一些常年与信访户打交道的干部看来,有些人的诉求其实很无理。比如,有一位老信访户,就因为职称没评上,便年年上访。而没评上的原因,则是英语没考过。再比如,有一位已经被法院判决离婚很多年了,房子归了对方,但前些年听说房子拆迁,便也要拆迁补偿款,按规定不能满足要求便上访。应该看到,也确有一些人是因为合理的诉求、不公正的遭遇得不到解决,而走上了信访路。更有人因合理诉求长期碰壁,便从“争利益”层面进入到“争说法”“争口气”层次。种种合理或无理的要求就这样纠缠在一起,使问题的解决很难回到原本诉求的是非曲直上,让信访变成棘手的难题。

   而在征地拆迁中,补偿过低与漫天要价,都使事情陷入僵局。 对于不少拆迁户来说,头痛的是补偿过低时很难有讨价还价的公正平台,往往就会采取各种办法抵制。而让不少干部头痛的是,遇到漫天要价时几无有效之策:满足无理诉求,公平就受到伤害,还容易形成“好哭的孩子有奶吃”的不良导向,使治理进入恶性循环。如果为求效率而采取各种蛮办法甚至欺骗、暴力手段,则问题虽一时解决,后遗症却无穷。如果因无解而拖延下去,则会使百姓利益、公共利益不断受损。无怪乎一位省会城市区委书记说,现在解决难题的手段太少、做事的边界太多,但发展又不允许长时间的无谓消耗。他感慨要实现基层善治,压力非常大。

   毋庸讳言,我们已经进入利益博弈的时代。不少地方和干部遭遇的诸多治理难题,实质上多是利益博弈陷入僵局后的困境。 要走出治理困境,首先就要正视利益博弈本身。面对不同利益群体诉求,面对利益最大化期许,惟以利益博弈思维处之,进而形成有效方法、对策、机制等,才可能使各方都找到利益平衡点,也才能使问题解决不会越出理性的范畴。

  最近,一幅图片冲击人们的眼球。山东青州市益王府铁路立交桥从村民查树芹家房顶穿过,使得查家的房子被圈在了桥洞里。据称,因查家拒绝搬迁,建设方迫于工程进度,不再征收查家房屋,而是追加投资160万元将铁路桥盖在她家屋顶之上。这样的结果,可能优于有些事件的那种极端僵局,却仍然是一个双输的结局:建设方多花了钱,被征收方一无所获。

  事实上,在一些征地拆迁案件中,双方都是一种“扎钉子—拔钉子”思维,结果就容易出现死磕到底、以命相抗等局面。如果运用利益博弈思维,局面或许别有洞天。假如事先有了类似“在屋顶上建一座桥”方案,拆迁户就可能会考虑一无所获等后果,而节制自己的无理诉求。倘若仍拒不搬迁,那么宁可多掏2亿元建一座桥也不多掏2000万元满足过分要求,正是捍卫公平必须付出的代价。而现实情况更多的可能是,有这样一种博弈方案的存在,漫天要价、暴力拆迁等将很难出现。

   走出利益博弈时代的治理困境,利益是一个关键的变量,需要更多的考量。 事实上,有些地方恰恰在利益上前倨后恭,导致小事变大、大事变炸:没出事时,对利益很吝啬;出了问题,却又舍得花钱去“摆平”。在一些老信访案件中,如果一开始就公平公正处置利益问题,也许很多信访问题根本不会发生。在一些PX事件中,若能从一开始就把利益分享机制设计好,群众很可能成为项目的拥护者、安全的监督员,又何来“一闹就停”的困局?这个问题,值得不少地方深思。


  《  人民日报  》(  2014年09月12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