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起科技创新的风帆——宣城市“十二五”科技创新综述

28.04.2016  21:26

十二五”期间,宣城市围绕建设创新型宣城奋斗目标,着力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市科技发展进入了快速跃升期。

一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企业主体地位突出,动态保留高新技术企业166家,是“十一五”末的2.2倍,新上市高新技术企业3家;新认定国家级创新型企业1家,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6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40家,是“十一五”末的5.9倍。新建省级企业院士工作站3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7家、重点实验室1家,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1个,省级博士后工作站8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9家;新建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依托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组建了皖江禽产业研究院;省级以上各类研发机构数是“十一五”末的3.4倍。

二是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新上国家、省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300余项,争取项目补助资金1.5亿元。新获省级以上科学技术奖22项,其中安徽省凤形耐磨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宏宇竹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2家企业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获省级以上专利奖14项。新增有效发明专利授权731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84件,是“十一五”末是8.9倍。新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产品近800余项。

三是科技支撑引领作用日益凸显。积极适应新常态,率先规划布局汽车和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抢占产业制高点。新批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1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2个;新建各类科技孵化器4家,建筑面积11.56平方米,发展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各类社会化科技综合服务机构6家。2015年,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584.6亿元、增加值152.9亿元(均居全省第7位),分别是“十一五”末的2倍、2.1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11年的26.2%提高到36.7%。

四是创新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市委、市政府在“11331”发展思路中把创新驱动作为重要的发展路径,相继出台了一系政策措施,累计兑现落实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企业研发费用所得税前加计扣除及各类自主创新政策补助资金近12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持续加大,R&D占GDP比重由2011年的0.84%提高到1.25%。市及宣州区、宁国市、泾县、绩溪县、广德县分别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先进县(市区)称号;宁国市被认定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成为我省唯一跻身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的县级市;宣州区洪林农业科技园区被科技部批准为第七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