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求实结硕果——安徽大学学科建设进展记
本网讯 (学生记者 莫赛 新闻中心 蔡丽丽)2014年9月,《安徽大学学科建设白皮书(2014)》发布。《白皮书》全面分析了“十二五”以来学科建设的状况,初步理清尚存不足和下一步建设思路。《白皮书》的出台将进一步加快我校学科建设的脚步。
“十二五”以来,学校以“211工程”建设为主线,充分发挥“2011计划”引领、汇聚作用,深入实施“学科引领工程”,学科整体实力取得较大提升。
优化学科结构 支撑学校建设
物理、化学两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的行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获批教育部互联网应用创新开放平台示范基地,获多项科研奖励;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已进入国内领先、国际先进行列。
我校主编的《安徽社会发展报告(2013)》在第十五次全国皮书年会上进入皮书综合评价排名百强
近年来,学校坚持优化结构、分层建设、分类引导、重点突破的学科建设方针,巩固加强基础学科,重点建设优势学科,扶持发展特色学科,加快发展应用学科,同时积极培育新型交叉学科,不断优化学科结构和布局。现已形成人文、社会、生态、信息等优势学科群,培育出了地质地理、电气自动化和健康医学等一批新的学科增长点。中国语言文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三学科已成功申报省级学科建设重大项目。根据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结果,安徽大学参评的13个一级学科,整体实力领先其他省属高校。
学校还坚持以国家、区域发展需求为导向,瞄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需求,推动校内、校际等协同创新,不断提升科研水平和服务社会发展能力。
提升科研水平 推动协同创新
两年前,从国家级两淮大型煤炭基地建设的需求出发,学校联合淮南矿业集团、淮北矿业集团等单位共同组建“矿区生态环境与湿地生态安全协同创新中心”。该中心充分整合生态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地质学等五个学科资源,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等一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取得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煤矿生态环保国家工程实验室安徽大学分室揭牌
作为安徽省唯一一所综合性大学,学校充分发挥综合性学科优势,组建了一批跨学科协同创新中心,开展联合攻关,推出具有重大价值的科研成果。目前,学校共建有2个省级、10个校级协同创新中心,与清华大学等高校共建1个协同创新中心。学校将在强化校内协同的基础上,探索建立校校协同、校所协同、校企协同、校地协同的有效机制和模式,面向国家和区域重大需求,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不断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近五年来,学校先后承担了一大批重大科研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数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稳步增长。学校通过创建“科研特区”,学科科研水平明显提升,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国家支撑计划项目获突破,获得一批“核高基”、“973”、“863”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立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项近80项。
着力人才培养 提升服务水平
在2014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移动互联网创业专项赛终审决赛中,经过激烈角逐和层层选拔,我校学生参赛作品“基于移动端的DoSchool校园社交与服务平台”夺得全国金奖。在2014RoboCup中国公开赛上,安徽大学机器人代表队荣获家庭服务仿真项目特等奖、水中机器人2vs2项目特等奖和RoboCup2D项目一等奖。许多国际国内大赛一直活跃着安徽大学学生的身影。
安徽大学无线电测向队在2014年全国无线电测向锦标赛上获一等奖8项、二等奖5项
学校一直注重学科建设对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学校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已基本覆盖学校现有的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硕士授权点结构不断优化,涵盖十个学科门类,已建成符合国家及区域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工科和应用学科卓越人才、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等培养计划顺利实施,多种形式的联合培养工作有效开展,形成了文理相融、理工互通、主辅修结合、校内外培养互补的协同育人新机制,培养了一大批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高素质人才。毕业生质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2014年在教育部召开的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座谈会上,学校成功入选全国50所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远见求实,方结科研硕果。在新起点上,学校将抓住加强和改进学科建设的契机,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协同创新,加强人才培养和优化社会服务,释放安大学科建设工作的正能量,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