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创新成引领经济发展第一动力
安徽省实施创新型省份建设以来,推出的“1+6+2”配套政策持续发力。最新的研究报告显示,安徽区域创新和企业创新能力已连续4年居全国第九位,专利申请量、授权量、认定高企数等主要创新指标均保持全国先进、中部领先位次。创新正成为引领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
2014年,安徽省委省政府出台了“1+6”配套政策(即1个实施意见和6个配套政策)。2015年,省政府对实施细则进行修订、完善和拓展,形成覆盖创新驱动发展的“1+6+2”配套政策体系。据统计,2015年安徽省财政兑现补助7.5亿元,市县补助逾8亿元,拉动企业研发投入达60多亿元,使近千家企业受惠于创新政策的红利。安徽省形成了“企业愿意干、政府再支持,市县愿意干、省里再支持”的科技创新推进机制。
一是提升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2015年,安徽省政策门槛进一步降低,受惠面拓展到广大中小微企业。如在企业购置研发设备,境外兼并、设立研发机构,建设国家级研发平台,争取国家科技重大项目和开发重点新产品政策上,分别给予不同比例的后补助;共有829家企业因此获补助3.46亿元,其中研发设备省按15%补助2.6亿元,比2014年增长52%。与此同时,“1+6+2”配套政策在重点实验室绩效评价和重大专项设置上,也积极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据统计,2015年安徽省有26家企业重点实验室获奖补2600万元,占实验室补助经费的76%。2015年设立的15个省科技重大专项,重点围绕安徽省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和市首位产业,省市联动组织实施;首批遴选135个重大项目,省补助经费1.87亿元,86%的项目由企业牵头承担。截至目前,安徽省有70%以上的研发平台、科研人员、研发经费、省级以上科技项目以及科研成果出自企业。
二是形成了产学研协同创新合力。“1+6+2”配套政策推进了高校院所和企业联合、加快成果转化产业化作为着力点,加大对科研人员转化成果激励力度,鼓励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在皖转化科技成果。有58家单位按技术合同当年到账额10%获补助2785万元;有78%以上的项目进行产学研协同攻关,一批中央驻皖高校院所也积极参与省科技专项,拿出最新科研成果就地转化;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共享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实现研发资源共享共用;有45家出租设备单位获得省财政按年收入20%的补助共1896万元,比2014年翻了近1倍。通过开展新型研发机构摸底调查,建立指标体系,实行市场化考评,2015年安徽省专项资金安排3575万元,对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合工大智能研究院等11家新型研发机构进行绩效补助。
三是推进了科技金融深度结合。“1+6+2”配套政策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首次开展对22家高新技术企业投保产品研发责任保险、关键研发设备保险等按20%保费补助。扩大专利权质押试点,安徽省16个市均实施专利权质押贷款工作,截至目前,安徽省专利权质押融资额达6亿多元。支持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安徽省目前沪深交易所上市企业已有88家,“新三板”挂牌134家;安徽省股权交易中心设置了科技创新板,200多家科技型企业挂牌。建立产业投资基金,已公开招标参股发起总规模达81.36亿元的3只子基金,主要投向成长期的中小创新企业。
四是激励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015年,安徽省扶持30个团队,采取分别参股1000万元、600万元、300万元的方式直接对项目团队进行股权投资共1.9亿元,该省已有100多家团队在省市层面获得扶持。2015年,安徽省专项资金安排4000万元,以绩效后补助方式,支持34家创业咖啡、众创空间、创新工厂等新型创业孵化服务机构,吸引更多的“创客”开展创新创业。目前,安徽省已有首批6家众创空间获科技部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