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07.03.2019  06:31

  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就能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领跑者”。我省生产总值首次登上3万亿元台阶,背后正是创新驱动的力量。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建设启动,13个项目获2018年度国家科技奖,世界最薄0.12毫米电子触控玻璃成功下线……去年,我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着力下好创新“先手棋”、走活高质量发展“一盘棋”,区域创新能力连续7年位居全国第一方阵,为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撑。

  瞄准“动力源”,打造创新“策源地

  3月1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发布重大科技成果,该校薛天教授研究组与美国马萨诸塞州州立大学医学院韩纲教授研究组合作,通过把一种特殊的纳米颗粒注射到小鼠眼中,首次实现哺乳动物裸眼红外光感知和红外图像视觉能力,突破了自然界赋予动物的视觉感知物理极限,这意味着人类或将拥有裸眼超级夜视能力。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细胞》2月28日发表了该成果。未来,通过开发不同的纳米材料,这项世界领先的原创技术可以修复红色色盲等视觉缺陷,在生物医学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创新驱动发展,原始创新是源头。从科技革命到工业革命,依靠的是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重大突破。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去年,我省放百年眼光推进原始创新,集全省之力推进技术创新,聚八方要素推进协同创新,在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领域实现重大突破,13个项目获2018年度国家科技奖,获奖项目同比增长了50%以上。

  量子信息技术,是当前世界科技前沿技术。 2月14日晚,中国科大潘建伟院士领衔的“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团队,被授予2018年度克利夫兰奖。这是该奖项90多年来,首次授予中国本土的科学家团队。2018年初,“墨子号”首次实现北京和维也纳之间相距约7600公里的洲际量子保密通信,这一成果入选2018年度国际物理学十大进展。 2018年7月,潘建伟团队又在国际上首次实现18个光量子比特的纠缠,刷新了所有物理体系中最大纠缠态制备的世界纪录,表明我国继续在国际上引领多体纠缠的研究。

  等离子体中心电子温度,首次达到1亿摄氏度! 2018年11月,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人造太阳”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再次实现重大突破,朝着未来聚变堆实验运行迈出关键一步,为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工程和物理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与科学支持。大科学装置被誉为“国之重器”,是开拓前沿创新的“利剑”,也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去年,“合肥光源”攻克恒流运行关键技术,强磁场中心在实空间首次观测到磁浮子,一批重大源头创新成果竞相涌现。

  一枝独秀不是春。去年,随着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我省在量子计算、量子存储、数字芯片、智能语音等领域“多点开花”,国内首款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量子计算机控制系统在合肥诞生,业界实际运算性能最高的数字信号处理器——“魂芯二号A”研制成功,世界唯一让机器达到真人说话水平的语音合成系统在科大讯飞实现,中国科大在国际上首次研制出多自由度并行复用固态量子存储器,安农大在世界上首次破解中国种茶树全基因组密码,原始创新从“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支持力度,强化原始创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今年,我省将继续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全面提升科技支撑高质量发展能力为主线,以推进“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建设为总抓手,以加强“一室一中心”建设为先锋,争创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聚焦量子科学、材料科学、脑科学、合成生物学、空间科学、磁约束核聚变科学、生命科学、空间信息网络等基础前沿领域,力争取得一批突破性成果,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

[1]  [2]   [3]   下一页   尾页

【专题】奔跑2019 聚焦全国两会

原标题: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