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安徽”:在独创独有上下硬功夫

06.12.2016  20:36

  (王正忠、张紫赟)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形势下,安徽省最新公布的经济数据显示,1-10月份该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5.5%,对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65.2%。在这一数据的背后,是安徽省长期在独创独有上下硬功夫,为科技创新提供源头支撑,同时因势利导重点培育新兴产业,促使新动能加速集聚,经济增长动力转换加快。

  新产业迸发新动力,打造高端产业集聚地

  在传统的煤炭、钢铁产业遭遇下行周期的不利局面下,安徽省经济结构面临深度调整,部分市场前景广阔的高新技术产业正在开足“马力”、快速成长。

  记者走进位于安徽蚌埠的方兴光电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在生产车间看见了一款超薄、透明,能像普通塑料薄膜一样弯曲,甚至柔韧性更强的“玻璃”。这是一款以硅基为原料的电容式触摸屏柔性导电薄膜,相当于普通白纸1/5厚度,解决了生产曲面电视、电脑和一些可穿戴设备的上游材料问题。

  从传统的“玻璃之城”到应用于新型显示、特种玻璃制品等领域的“新玻璃”,蚌埠以硅基新材料为核心的千亿级产业链条正加速形成。蚌埠市的转型只是安徽省今年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缩影。今年1-10月份,以硅基为代表的安徽省材料和新材料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5.5%。

  这种爆发式增长态势,不唯新材料所独有。从2012年底生产出第一台笔记本电脑,到年出货量超过2000万台,再到现在建成年产500万台平板电脑项目,联宝(合肥)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仅仅用了四年时间。

  而作为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的领跑行业,今年前十月,安徽汽车和装备制造产业增加值也已达到1542.4亿元。

  在新能源汽车生产集聚地合肥市,自涉足新能源汽车研发领域十多年来,江淮汽车已推出六代技术、两代产品。今年1-10月份累计销售新能源乘用车超过14650辆,同比增长95%。

  来自安徽省统计局的数据显示,1-10月份,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3194.2亿元,同比增长15.5%,对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由去年同期的40.1%提高到65.2%。

  强化源头创新,扼住技术引领关口

  随着全球制造业下行压力增大,安徽行星机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姚爱民敏锐地把握到,地下工程建设给盾构机行业带来的市场机遇。可作为盾构机的关键零部件,主驱动减速机产品及技术曾长期被国外垄断。

  2013年起,安徽行星机械陆续投入上千万元,终于成功研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主驱动减速机,其中传统效率、机械强度两项指标还优于国外同行业水平。

  唯有在源头创新上的独创独有,才能扼住技术引领的关口。炉水循环泵是火电技术的重要辅机设备之一,其核心技术难度大要求高,长期以来被几家外国公司垄断。

  合肥皖化电机技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自1999年从检修各国炉水循环泵开始,经过吸收消化、改进提高、发展创新,在这一领域陆续获得20多项国家专利和科技成果,并成功设计制造炉水循环泵。产品价格仅为国外进口产品的60%,交货周期从国外进口产品的2年缩短到6个月。

  “只有在源头创新上下硬功夫,才能掌握核心技术,去用实实在在的过硬产品赢得尊重,赢得市场话语权。”皖化电机董事长姚崇全说。

  作为安徽省高科技领域的领军企业,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同样把成功归于“源头创新”。他的团队一直致力于让机器“不仅能听会说,还要能理解会思考”,用人工智能建设美好世界。目前已能以较高的准确率实现语音转化文字、多语种同步翻译、甚至模仿某个人的声线讲话,以假乱真。即便在微软、谷歌都参与的国际英文合成大赛等大赛中,也多次获得全球第一。

  量子通信“多光子纠缠及干涉度量”项目夺奖、“人造太阳”获重要进展、全球首颗量子通信卫星发射升空……回望2016年,安徽省取得一系列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原始创新成果。今年1-9月份,该省共获授权发明专利13765件,增长95.2%,总数居全国第7,增幅连续11个月全国第一。

  政策红利加码,新动能后劲可期

  伴随涉企收费清单优化等改革的效应显现,安徽省创新创业热潮持续升温,市场主体数量快速增长。今年前三季度全省新登记企业13.73万户,增长33.1%。

  不断增长的市场主体,对营商环境提出新的需求。安徽省不断完善产业发展、财税支持等要素保障,努力打造政策高地。“通过‘放、管、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明显优化。而推进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则大大激发了科研人员创新创业创造的活力。”安徽省经济研究院宏观服务部主任胡功杰分析说。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创新。今年以来,安徽设立产业发展基金,推进科技型产业与金融资本深度对接,走活金融服务这盘棋。并把畅通金融进入实体经济管道,作为加强经济运行调度、服务经济发展的重点。

  而一批批“产学研合作项目”、企业人才培养项目引领越来越多企业走向源头创新道路。姚爱民回忆说,正是一次次培训与交流,令自己更了解市场所需,开始反思怎么创新。最终瞄准盾构机市场,坚持创新,解决了国外产品“卡脖子”现象。“现在和合肥工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开展了紧密的合作。

  如今,安徽正经历由传统农业大省向科技大省的转变,创新氛围愈加浓厚,结构不断优化的特征更加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