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创新发展行动 推进科技强省建设

10.01.2017  07:04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安徽时,要求安徽充分发挥科技大省优势和合肥作为四大科教基地之一的优势,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着力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必须着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实施创新发展行动,加快推进科技强省建设,奋力在践行新发展理念中闯出新路。

进一步增强创新自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开辟了我国创新发展的新境界。今年5月,中央召开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吹响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安徽加快科技强省建设,必须抓住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和建设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大政策机遇,进一步增强创新自觉。

创新驱动发展是把握先发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当前,创新驱动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谋求竞争优势的核心战略。抢占创新先机就是抢占新规则的制定权、新赛场的主导权。加快科技强省建设,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唯有勇立世界科技创新潮头,才能赢得发展主动权。

创新驱动发展是破解经济发展矛盾的必然选择。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努力,安徽人均GDP进入“中等收入”发展阶段,但传统竞争优势趋于弱化,低成本资源和要素投入形成的驱动力明显减弱,人口、资源、环境对经济增长的刚性约束越来越强,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加快科技强省建设,唯有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动力作用,才能推动经济爬坡过坎,实现更高质量、更好效益、更可持续的发展。

创新驱动发展是实现跟跑转向领跑的必然选择。当前,安徽科技创新仍以跟跑为主,许多产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支撑产业升级、引领未来发展的科技储备还欠丰富。加快科技强省建设,唯有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把核心关键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在国内外激烈竞争中硬腰杆、足底气。

进一步坚定创新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安徽时指出,这些年安徽抓科技创新动作快、力度大、成效明显,值得肯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安徽迈向科技强省增添了必胜的信心。

坚定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径自信。近些年来,安徽从抓“奇瑞”等企业创新起步,培育了一批全国有影响力的自主创新典型。在此基础上,创新驱动面不断扩大,从合肥开展首个国家科技创新型城市试点,到建设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再到全省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形成了企业追求拥有更多的自主创新产品、城市追求拥有更多的自主创新企业、区域追求拥有更多的自主创新产业,由点到面、由“盆景”到“风景”的创新驱动路径。

坚定创新驱动发展的制度自信。安徽相继实施创新型省份建设“1+6+2”政策、调转促“4105”行动计划,构建了覆盖创新驱动发展全链条的政策与制度体系。突出企业、产业、城市、体系和政策环境“五位一体”建设,厘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建立起“省抓推动、市县为主、部门服务”的责任机制,“企业愿意干、政府再支持,市县愿意干、省里再支持”的推进机制,依据市场和创新绩效评价进行后补助的支持机制,有效激发各类主体创新创业活力。

坚定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自信。经过多年的努力,安徽科研体系日益完备,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科学、技术、工程、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快速提升,区域创新能力连续五年列全国省份第九位,在热核聚变、量子通信、铁基超导、智能语音等领域取得了一批世界领先的重大科技成果,在新型显示、机器人、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等领域形成了一批蓬勃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正在进入由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的跃升期,创新驱动发展已具备发力加速的基础。

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

加快科技强省建设,要遵照 《安徽省“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要求,着力提供有效创新供给,着力提升开放创新水平,着力提升科技创新在增进人民福祉中的作用。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提升我省战略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创新水平和辐射力。建设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推进创新政策落实和推广,加强新兴产业基地建设,探索建立产业创新中心和创新平台,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

全力提升把握发展自主权的能力。安徽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提升同步辐射、全超导托卡马克和稳态强磁场等三大科学装置性能,做强做优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积极争取国家在皖新布局一批战略研究平台,加快一流大学院所建设,超前部署应用基础及国际前沿技术研究,力争在重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掌握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的主动权。

全力提升产业技术创新的能力。把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作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技术基点,加快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聚力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在信息安全、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等领域,建设一批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加快实施科技重大专项,破解创新发展科技难题,以技术的群体性突破支撑引领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深入实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工程。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探索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采取龙头企业主导、院校协作、多元投资、军民融合、成果分享的新模式。

全力提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能力。打造区域创新和“双创”示范引领高地,把创新精神与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有机结合起来,使各类创新要素融合互动。引导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培育发展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大力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型创新创业模式。扎实开展“江淮双创汇”,推进“互联网+”行动。加大科普工作力度,普遍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

加快建设科技强省,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第一生产力蕴藏的巨大潜能。

让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更加自主。深入推进科技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全面落实好高校院所在选人用人、科研立项、成果处置、编制管理、职称评审、薪酬分配、设备采购、建设项目审批等方面必要的自主权,领衔科技专家更大的技术路线决策权、更大的经费支配权、更大的资源调动权。

让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通道更加顺畅。深入推进科技成果管理“三权”改革,全面落实好高校院所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活动自主决定权,科技成果完成团队和转化团队依法获得转化收益权。积极探索科技成果所有权改革。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市场化服务机制,建立科技成果信息发布与共享制度。建立和完善技术转移制度,发展技术市场,让科技成果更好与经济对接。

让各类主体创新环境更加优化。着力培育公平开放的创新市场。完善落实支持企业创新的普惠政策,鼓励产学研用、大中小微企业有机结合。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科学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培养,改进科研活动评价机制,让科研人员少一些羁绊束缚和杂事干扰,多一些时间去自由探索。聚力突破科技金融等创新瓶颈制约,建立开放协同创新、金融支持创新的政策与制度。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快建设创新人才高地,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 (作者单位:省科技厅 夏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