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 奋力迈向科技强省

31.08.2016  13:05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时强调,要增强使命感,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奋起直追、迎头赶上。以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引领,我省全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落实创新型省份建设“1+6+2”配套政策,为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提供强大的创新支撑,努力使GDP中包含更多的科技含量。

   发挥科技优势,下好创新“先手棋”

  近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安徽省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方案》以推动科技创新为核心,描绘了我省到2030年建成科技强省的宏伟蓝图。到2018年,安徽将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试验成果;到2020年,基本建成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到2025年,建成有重要影响力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到2030年,建成科技强省,在全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合芜蚌是我省创新发展的排头兵,主要创新指标居全省前列。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下好创新“先手棋”,我省决定在合肥、芜湖、蚌埠3个国家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全面提升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打造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努力把合芜蚌国家高新区建成为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政策先行区、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产业创新升级引领区、大众创新创业生态区。预计到2020年,区内高新技术企业数翻一番,高新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力争达到60%以上,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和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形成一批跻身世界领先行列的创新成果和产品,万人有效专利申请量达到15件。

   做好“加减乘除”,奋力推进“五大创新”

  为全面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我省将着力做好“加减乘除”:做好“加法”,就是要依靠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使新增长点汇聚成强大增长动力;做好“减法”,就是要以新产品引领新需求,进一步降低企业创新成本和风险;做好“乘法”,就是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和乘数效应,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做好“除法”,就是依靠创新提高单位要素投入产出率,提高劳动生产率。

  作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合肥市充分发挥科教优势,在做好“加法”上下功夫:内培外引做大产业规模,创新驱动提升发展质量,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崛起。以京东方、鑫昊等离子等为代表的显示产业跨步迈向千亿级;以晶合晶圆、联发科技等为代表的IC企业实现集成电路全产业链覆盖;科大讯飞、江淮汽车、科大国盾等一批合肥本土企业也已分别成长为智能语音、新能源汽车、量子通信等领域的行业翘楚……“加法”做好了,“乘法”效应也逐步显现,今年1月至5月,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266.3亿元,增长15.4%,明显高于工业平均增幅。

  目前,合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到2766.6亿元,到2020年产值超千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将达到4个。

   明确发展路径,聚力实施“六重大一提升”

  全省科技系统在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基础上,形成了明确的提升科技创新水平的路径:紧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围绕资金链聚集人才链,努力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产业、人才、制度成果。

  在工作重点上,着力抓好“六重大一提升”。即做好重大创新设计,研究制订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和加快知识产权强省建设实施方案,编制实施全省“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落实重大创新政策,包括创新型省份“1+6+2”系列政策、“调转促”创新驱动发展工程政策以及科技税收优惠政策。实施重大创新项目,积极争取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遴选实施一批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项目。建设重大创新平台,推进合肥综合性科学中心、国家高新区、农业科技园区及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引进重大创新团队,继续面向全球招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来皖创办企业,实现“江淮双创汇”行动各市全覆盖,形成大众创新创业的磅礴力量。形成重大创新成果,继续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团队在我省创新创业,研发、转化一批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重大创新成果。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统筹发展,着力提升全省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能力、高校院所的基础创新能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全民创新创业共识能力和全社会推动创新驱动发展能力。

  目前,我省拥有国家级创新平台161个,在量子通信、智能语音、新能源汽车、超薄玻璃基板、瓦斯综合治理等领域,取得了一批世界领先、国内一流的重大科技成果。今年上半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3.9%,高于规上工业5.4个百分点,占规上工业比重39.2%。全省共申请发明专利39173件,居全国第5位,中部第1位;共获授权发明专利9363件,居全国第7位,中部第1位;申请发明专利增幅和授权发明专利的增幅均居全国第1位。(记者汪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