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扬徽风皖韵 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攀登安徽文艺新高峰
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时代前进的号角,代表着一个民族的风貌,引领着一个时代的风气。省委近日出台《中共安徽省委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实施意见》,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重大举措,是在新形势下做好全省文艺工作的行动指南,必将引领和推动安徽文艺在新起点上实现大发展大繁荣。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文艺事业创新发展,优秀作品不断涌现,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和各类国家级文艺评选中连创佳绩,形成“安徽文艺现象”。同时也要看到,文艺创作生产还存在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具有标志性的作品不够多等问题,迫切需要我们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举精神旗帜、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创作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精品力作,努力攀登安徽文艺新高峰。
攀登安徽文艺新高峰,就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中国精神为灵魂,以中国梦为时代主题,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以创新为动力,以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为中心环节,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实践、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推出更多无愧于民族、无愧于时代的文艺精品,不断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努力建设创新型文化强省,为建设美好安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
深入生活服务人民
实施路径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大力倡导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虚心向人民学习、向实践学习,不断进行生活的积累和艺术的提炼。
安徽特色
自2014年起,以“我们的沃土我们的梦”为主题,在全国率先启动千名文艺家下基层活动,省、市、县三级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重走与时代相结合的文艺道路。活动采取驻点创作的形式,文艺工作者自费吃住在百姓家,与群众手拉手、面对面、肩并肩,做到生活在基层、创作在一线。文艺家下基层采风、文艺志愿惠民服务、作家艺术家到基层挂职、定向帮扶……随着这些活动的常态化开展,一批饱含生活温度、体现时代风貌的文艺佳作开始涌现。去年底,作为文艺家深入基层的成果之一,《艺术为人民——吕士民风俗画作品展》在合肥举办,著名漫画家吕士民用一支画笔,深刻展现了时代的巨大变化以及基层群众的崭新风貌,得到各界人士好评。
专家观点
安徽省作家协会主席许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我们开展文学工作的指南针。就我个人的创作来说,一直注重深入生活,深入群众,贴近时代,贴近人民。我曾经为创作淮河文化散文集和大湖名城作品集,冒着酷暑,坚持到农村、乡镇、社区采访,有时一天在外采访10多个小时。人民群众中有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文学来自于人民,文学服务于大众,只有如此,才能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才能推动文化强国强省建设快速地发展。
面向基层服务群众
实施路径
坚持重心下移,把各种文艺惠民措施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推行菜单式、订单式服务,以实效为标准,提升质量和水平。
安徽特色
为探索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建设新路径,我省于2013年启动农民文化乐园试点,按照“一场二堂三室四墙”的要求,在中心村打造综合性文化活动中心,使之具备学教礼仪、文体活动、乡风展示、议事聚会等多种功能。截至目前,由省市县三级试点建设的农民文化乐园已有500多家。同时,我省积极推进乐园服务内容、运行管理标准化,如每个农民文化乐园至少配备1名管理人员;保证每个中心村一年能看到一场正规文艺演出;开展农村公共图书服务实行一体化建设试点等。2014年9月,农民文化乐园被确定为国家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试点。 2015年,在第六届全国“双服务”先进集体评选中,我省有13家单位入选,在全国6个门类中均有单位获奖。
专家观点
安徽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公共文化处处长张虹:我省将农家书屋、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等项目列入文化民生工程,今年初又公布了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性目录,文化进基层、文艺送乡村由政府埋单,普通老百姓享受到看得见的实惠。公共文化服务虽然在江淮大地已经全面开花,但由于财政供给不足,基层一些文化设施缺少专职管理人员,这就要求政府加强监管的同时,基层主动探索实现自我管理的新途径,让公共文化服务持续运转起来。此外,要加强对基层文艺工作者的指导和培养,让文化的种子种下去、长起来,激发基层文化自我创造的活力,这样才能发挥优秀文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
[1] [2] 下一页 来源: 中安在线-安徽日报 作者: 李跃波 张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