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点燃梦想 创新赢得未来
“搭建一个创业的平台”
4月29日,记者走近位于滁州市南谯区腰铺镇的明煌高新技术创业服务有限公司,约2万平方米的园区内,已有20多家企业在生产,几家财务代理、科技咨询、专利商标代理等科技服务机构工作人员正忙碌着。“别看我们园区面积和企业规模不大,却是全市第一家由民营企业投资建设、自行运营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一批高新技术及创新创意型企业将从这里迈出实现梦想的第一步。”园区负责人秦明彬对记者说。
秦明彬是滁州市索爱玻璃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为何会 “另辟蹊径”投资建设“孵化器”呢? “我的企业有1.6万平方米空余厂房,一些小微企业有好的创意、好的专利技术却苦于没有场地,也难以得到专业机构的服务。何不搭建一个平台,大家结成利益共同体,共同创业、发展,将梦想转化为现实? ”秦明彬说,他的公司是为家电配套的传统企业,效益下滑。但公司尚有大量空闲厂房,与其租给其他企业收取租金,不如联合起来做成“孵化器”,既实现企业转型,又为未来种下“希望”的种子。
在南谯区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滁州市首个民营企业建设运营的明煌科技“孵化器”去年成立了。为突出特色和集聚效应,“孵化器”主要引进新能源、新材料、环保科技及互联网电子商务企业。目前,该“孵化器”已通过省科技厅备案,入驻企业20多家,明年将启动二期建设,再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90家,创建国家级“孵化器”,届时可实现年产值4.8亿元,带动就业2500人。
今年初,“孵化器”还专门开辟了“众创空间”,引进海丝路等电商企业,与滁州学院开展产学研合作,打造属于自己的“梦想小镇”。“民营‘孵化器’的优点在于信息沟通交流顺畅、合作方式灵活,企业之间易于结成利益共同体,共谋发展。”秦明彬说,民营“孵化器”也需要政府部门提供公共性政策支持,这样才能让小“孵化器”更好成长。(罗宝)
“争取早日登陆新三板”
穿上军装,背上行囊,做一名小小“童子军”,去体验军旅生活,这样的军事夏令营越来越受到家长和孩子们的欢迎。
4月28日,记者走进合肥思想力教育机构,付峰正在向创业团队布置“五一”期间的工作。这个不足20人的团队,主要提供青少年军事夏令营和特色亲子游服务。
“报名的人太多,教官都排不过来。”付峰告诉记者,随着前期的品牌积累,公司的教育模式逐渐得到市场的认可,去年下半年以来客户迎来爆发式增长。“亲子游4月份开了六七十个团,5000多人报名,多的时候一天有八九百人。”
2013年,付峰辞去年薪30万元的稳定工作,在合肥经开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租了一个不足200平方米的房子,开始自己的创业路。
“少年军校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一开始接受度不高,我们在努力做好产品的同时,不断丰富完善产品体系,从单一的军校,向亲子游、家庭教育课程等拓展,还开发了亲子好习惯APP。”付峰介绍,军校实行全封闭的军事化训练,要求孩子每天6点准时起床晨练,通过军事化的管理,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不少家长反映,参加军事夏令营后,孩子自理能力明显提高,生活更规律了,每天按时起床,自己洗衣服,自己叠被子,通过集体生活,学会了与人相处,会照顾人了。”付峰表示,现在家长非常重视孩子教育,愿意在孩子行为习惯培养上投入,关键是要有好的教育产品。“我们正是立足于家长的实际需求,创新教育模式,将军旅场景和游学模式引入,让孩子在习惯中发现价值。”
创业渐入佳境,付峰有了更长远的打算。 “以前做梦也没想过上市,随着业绩的提升,我们也有了上市的打算。”付峰介绍,企业计划5年内发展100家加盟店和直营店,争取早日登陆新三板。(范克龙)
“做好摄影旅游富乡亲”
最近,拨打黄山市歙县岔口镇周家村村委副支书凌云龙的电话,经常占线。“五一”小长假,他忙得不可开交:接待游客、带队摄影、组织活动……“累是累,但是很开心,客人来得越多,说明大洲源的名气就越大!”凌云龙说。
大洲源是新安江的一条支流,绵延60华里,周家村恰好位于大洲源的中心地带。周家村有着原生态的自然风光和民风民俗,做米粿、打草鞋,这些几近失传的手艺,在村里都能看到。
2014年的一天,热心的凌云龙自告奋勇,为几位前来采风的摄影家当向导,他们被这里的风光和民情所折服,赞不绝口。这启发了凌云龙:“这里自然环境优美,还有难得一见的民俗技艺,是发展摄影旅游的好地方。全国很多地方都通过摄影脱贫致富,我想我们也一定可以。”
于是他买来相机,从零开始自学摄影,和两个朋友天天到周边去看、去拍照,再把照片发到网上,推介家乡。就这样,通过凌云龙等人的努力,大洲源在摄友和户外圈里渐渐为人所知,一些游客慕名而来,老凌也办起了农家乐。
去年9月,大洲源地区被授予“省摄影家协会创作基地”,周家村被授予 “黄山市摄影家协会创作基地”。凌云龙的干劲更大了,在他的带动下,村里的农家乐已有8家,还有几户也在筹办。老凌的农家乐也改造成能接待150人之多的“摄影之家”,月收入平均下来有上万元。
从藏在深闺人不知,到发展出十多处“摄影之家”,今年一季度接待摄影旅游8万人次,旺季一天有近万人前来采风创作,大洲源火了。
“做好摄影旅游富乡亲。下一步,我们想把附近的摄影资源都利用起来,今年我们村还要种植向日葵和油菜花,引进红油菜籽,丰富一下村容村貌,让大家有的玩,有的拍!”说到今后的打算,凌云龙的话匣子就收不住。(潘成 殷骁)
“瞄准优质农产品展拳脚”
2014年,在深圳某通信巨头公司干了十几年、拿着高管年薪的崔玮,决定离职创业, 在合肥开始他的“新农人”生活。
“原先的工作收入虽然高,但经常全球各地出差,没办法兼顾家庭。创业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趁着大好环境,想奋力搏一把,做点自己想做的事。”崔玮说。没有继续干老本行,而是跨行做优质农产品电商,他也有着自己的考量,“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食品安全问题。我和朋友们聊天,聊的也多是去哪儿买放心的食材和水果,所以,我决定瞄准优质农产品展拳脚。”
2014年4月,崔玮在合肥创立“百慕优选”农产品电商平台,开始物色、销售全国各地的特色水果,特别是带有“国家地理标志”的水果,如砀山梨、海南绿橙等。
创业初期通常都是 “跌跌撞撞”的。2014年端午节前夕,一位六安的客户订购了一份包含粽子、水果的节日大礼包,但由于公司电商平台后端工作人员的失误,商品没有及时发出。客户投诉时,当天的快递员已经收工。为了保证客户在端午节前收到货,崔玮当晚驾车前往六安,将大礼包送到客户手上,也为公司赢得了一位“铁杆粉丝”。
摸爬滚打一年之后,崔玮渐渐熟悉了农产品行业和销售渠道,公司销售的品类也在不断增加。 2015年,“百慕优选”的产品从水果拓展到茶叶、杂粮、黑猪肉等品类,销售额也从头一年的100多万元攀升到400多万元,预计今年的销售额将突破千万元。“目前我们每天通常要发100单至200单;最高峰的时候,一天能发400单至600单,75%的客户来自省内。”崔玮说。
随着体量越做越大,崔玮也尝试着开展“订单”农业。“今年,我们与山西忻州的黑玉米种植基地、安徽砀山的黄桃种植基地进行深度合作,公司在果形、大小、甜度等方面制定标准,并给基地下达种植‘订单’,这样可以更好地把控产品品质,向种植方有效传达市场需求。”(田婷)
“让家乡蔬菜走得更远”
“周集中学的蔬菜配货单发来了,笋瓜370斤、青椒360斤、小青菜100斤;康桥小学冬瓜、青椒各60斤……”4月28日上午,在利辛县天翔果蔬配送公司蔬菜种植基地,刘成飞一边读着手机上传来的各种数据,一边指挥工人们过磅装车配送。
90后的刘成飞,2011年大学毕业时,被学校选中留校,从事专业培训工作。稳定的工作并没有让他满足,总想趁着年轻闯出一片新天地。怀揣这种愿望,看到乡亲们因大量的优质果蔬卖不出去愁眉不展时,他找到了商机。 2013年,刘成飞辞职创办果蔬配送公司。
“公司成立之初,都是一个人去考察联系蔬菜种植大户,到田间地头抽检蔬菜质量,确定货源,然后又一个人到处跑销路。 ”创业时的艰辛没有难倒刘成飞。为了确保蔬菜质量,他运用“互联网+”的优势,建起了一个由需求部门、供货公司的负责人组成的蔬菜、食品供应微信群。同时,与各蔬菜种植基地建立了供求信息平台,实现了蔬菜配送从田间直接到客户,保证了蔬菜新鲜度。
刘成飞就是靠着过硬的质量打开了市场,取得了利辛县400余所学校食堂的蔬菜供应资格。去年10月份,他又与合肥工业大学签订了蔬菜配送供应协议。
随着销售渠道的不断完善畅通,为刘成飞提供蔬菜的农民收入也有了较大的提高。 “今年我种植了30多亩大葱,其中20多亩不用运就被刘成飞买走,一斤还比批发市场高出5分钱,就这一季能多收入1万多元。 ”家住马店孜镇的马俊标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随着配送公司逐渐走上正规,刘成飞又于2015年成立了成飞专业种植合作社,流转400多亩土地开展精品蔬菜种植。“想让家乡蔬菜走得更远,就需要扩大规模、打造品牌。同时还利用合工大提供的技术向蔬菜深加工领域发展,加工土豆粉、土豆条等,丰富产品线。” 刘成飞已经有了一些比较成熟的想法。(楚治涛 武长鹏)
“打造一流农业机械”
偌大的车间内,工人们正在极具现代气息的生产线上忙碌着;一辆辆崭新的农业机械格外引人注目……这是记者日前在濉溪县孙疃镇的淮北市华丰机械设备有限公司所见到的一幕。几年前,这家公司还只是一个小作坊。
该公司的总经理叫张计龙,一个地地道道的农家子弟。他的父亲在孙疃镇的一个村庄里经营农业机械小作坊。高中毕业后,张计龙就跟着父亲搞农机维修。渐渐地,他对农机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发现,一些外地生产的农业机械与本地土壤实际情况不太适应,就试着做了一些小改进,没想到大受欢迎。随后,他利用自家几间房子和小院,刻苦钻研,先后研制、改进小麦大豆播种机等农机具,并进行小批量生产。
真正改变张计龙的,还是濉溪县鼓励创业创新的“小老板工程”。他参加濉溪县组织的创业培训之后,有了把生意做大的想法。随后,成立了淮北市华丰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并注册了“国强”牌商标。
“我们老板对研发非常重视。”采访期间,车间内一位工人告诉记者。据了解,公司拥有自己的研发团队,能根据客户需要,结合国内外同类机械,根据周边土壤条件,取长补短,自主研发新产品,提高竞争力。“现在实施秸秆禁烧,企业抓住时机,推出了灭茬机等产品。”濉溪县孙疃社保所所长葛廷峰说。
如今,该公司已吸纳本地农民100余人就业,主要产品包括播种机、旋耕机、深松机等20多个品种,并拥有研发专利14项。让张计龙自豪的是,“国强”牌玉米精播机、小麦大豆播种机系列,已成为国家补贴的农机产品。目前,产品不仅在省内热销,还卖到了河南、江苏、湖北、山西等省。
“我们的目标是打造一流农业机械,造福亿万父老乡亲。”记者临别时,张计龙信心满满地说。(丁贤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