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凤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粮食种植示范片——灯草窝,要坐轮渡过淮河。
5月31日午后,太阳晒得人脸直发烫。记者赶到渡口时,发现有一群身穿迷彩服、头戴草帽的工作人员,正在指挥群众和车辆有序过河,遇到收割机时,仔细查看车主有没有“准入卡”。
“凡进入本区作业的收割机,必须配备秸秆粉碎装置,否则不予发放准入卡。”开发区农技推广中心主任陈克林告诉记者。
渡过淮河,映入眼帘的是金黄色的小麦。行车不远,便听到隆隆的机械轰鸣声——这里的小麦全面开镰了。
在群众张云连家的地头,记者看到,一台联合收割机正在田间飞驰,麦穗飞快地被“铁牛”吞进肚里,秸秆随即被切割成碎末从机尾均匀地散落在田里。
“今年风调雨顺,估计小麦亩产在800斤以上。 ”张云连捻了捻麦穗,欣喜地说。不大一会儿,偌大的一片麦田便收割完毕。张云连急忙开着电动三轮车,前去装粮食。
相邻的李传侠家的麦子已收割完毕。她正忙着把秸秆碎末散开,等待旋耕机的到来。 “土地翻耕后,打算种植花生。 ”李传侠说,往年也并不想烧秸秆,可又没有别的好办法。今年不担心了,秸秆粉碎直接还田,土地翻耕政府埋单。
秸秆还田,控制秸秆合理高度是关键。“我们严格执行机收留茬10厘米以下标准,并派干部下地监督。明文规定,机手不限茬,农民可以拒付款。 ”陈克林说。
说话间,一台旋耕机驶入李传侠家的麦田。只见麦茬很快便被埋入地下。“旋耕过的土壤的确松软。 ”李传侠抓起一把土壤好好感受了一番。
“既要把金色的丰收抢回家,也要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做到绿色抢收。 ”陈克林介绍,开发区坚持把财政补贴用在刀刃上,对符合标准的收割机每亩补贴10元,对旋耕机每亩补贴30元,旋耕费用政府埋单。
为强化责任落实,开发区以村民组为单元、社区为单位实行网格化管理,社区干部包组、组包户,实现监管全覆盖、无缝隙。强化督查,建立奖惩机制和责任倒查机制,“谁烧罚谁、烧谁罚谁”。
疏堵结合、标本兼治,秸秆禁烧从一件困扰群众的“难事”变成了惠民的好事。 “过去不烧没法种,现在不烧种得更好了。”风吹麦浪,传来农民阵阵笑声。(孙玉宝 朱庆磊)
信息来源:《安徽日报》2014-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