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家滩遗址壕沟引专家关注:五千年前便可抵御外敌
资料图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安徽凌家滩遗址为研究中国五千年文明起源提供了实物例证,五千年前的古人是怎么生活的?昨日,记者从凌家滩遗址公众考古开放日上获悉,备受关注的凌家滩遗址第六次发掘已经启动。前五次的发掘范围主要是以墓地为主,而第六次发掘重点侧重于了解凌家滩先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考古专家在凌家滩遗址和其外围进行了三次共4个地点的发掘,取得了一批新的考古成果。而记者还获悉,到2017年,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将正式接待游客,届时,合肥市民可以通过新修的中干路旅游接线公路直达公园。
发现一: 大型红烧土建筑遗迹
位于凌家滩村东侧的圩区之中,考古人员发现了凌家滩遗址石头圩发掘点,一处大型红烧土建筑遗迹,面积超过200平方米。由于发掘面积受限,形制未完整了解,但确认该遗迹整体呈弧形,外侧有宽1.5-2米的基槽,槽内填满了红烧土,应非一般居住遗迹。
出土遗物有陶钵、鼎、罐、碗、缸、盘等,均为当时生活实用器具。此外还发现了数量较多的鸟禽类骨骼,以及稻壳痕迹。
而西南距凌家滩遗址约2.7公里,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一处包含新石器时代、汉代、唐宋、明清四个时期的岗地型遗址,总面积约3万平方米,发掘面积约230平方米。
凌家滩考古发掘领队朔知教授介绍,在遗址南侧边缘发现一条沟状堆积,已发掘长约19米、宽约5米的一段,沟内有一条用碎陶片、石块铺成的类似道路的一段遗迹,长约6.7米、最宽约1.3米。另在沟底发现一批柱洞共有近百个,其功能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韦岗遗址属凌家滩周边的同时期小遗址之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遗物均为日常生活用器,未发现玉器,石器则以砺石为主,明显不同于凌家滩墓葬中所出,而首次发现的类似道路的遗迹和成批柱洞则填补了凌家滩时期居民生活材料的空白,数量较多的动物骨骼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食物选择的倾向性。”朔知教授分析道。
发现二: 5000年前壕沟引专家关注
在凌家滩遗址上,考古发现了周长超过2公里、最宽达30米的围绕遗址壕沟。记者了解到,环壕一般深度在2米左右,个别地段最深达6米以上。其中位于贾庄村西侧的圩区,发掘面积60平方米,壕沟沟口宽约30、深约2米,沟内堆积分为四个时期:即新石器时代、汉代、唐宋、明清时期,主体年代与凌家滩墓地的年代大体相同。“壕沟内侧斜坡上堆积了丰富的凌家滩文化时期遗物,沟底则十分稀少,反映了壕沟内侧的居住活动及倾倒垃圾较为频繁。”朔知教授介绍。
而凌家滩遗址壕沟北段解剖点位于原发掘墓地的南侧,发掘面积175.5平方米,现正在进行中。考古人员介绍,从目前进度来看,沟口已初步显现,沟内堆积也可分为四个时期,即新石器时代、汉代、唐宋、明清时期。沟口以西出现了缺口,其性质不明,是否属通道性质还有待发掘加以证实。
对于这些壕沟,朔知教授有自己的看法,“这些壕沟虽然看着不起眼,但在当时却是一个大型的公共工程,反映了社会复杂化程度。环壕可以防止洪水、野兽,甚至别人的掠夺,主要起到保卫家园的作用。”
此外,记者还了解到,2013年12月,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成功入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预计三年完工,2017年,合肥市民便可以一睹遗址公园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