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家滩考古遗址首次开放 5000年前已用“混凝土”

16.06.2014  10:22

  昨天,记者从凌家滩遗址公共考古开放日现场获悉,经过近两年的发掘,考古人员发现5000年前的凌家滩先民不仅能够制造精美的玉石器,而且已开始稻作农业,饲养或捕猎猪、鹿、鸟禽等多种动物丰富饮食品种,另外在房屋建设中,他们已懂得类似钢筋混凝土的:“挖槽填烧土,木骨撑泥墙”的建筑工艺。

  发掘现场首次向公众开放

  昨天,中国文化遗产日凌家滩遗址公共考古开放日举行。考古现场不仅迎来了中科大和安大考古系的70多名学生,还迎来一些对考古充满好奇的民众。据悉,为拉近考古和民众的关系,安徽首次将大型考古发掘现场向民众开放。

  当日,考古人员正在对遗址墓葬南侧的壕沟进行发掘。最深处已有两三米,考古人员在土层切面上,按顺序标注上地层的年代,明清、唐宋、汉代、新石器。负责现场发掘的省考古所研究员朔知说,前五次发掘结束后,为弄清凌家滩先民的现实生活状况,他们对凌家滩遗址进行大范围的勘探后,特地选择凌家滩遗址本身和外围,开始四处发掘。经过近两年的发掘,他们不仅确认了作为区域中心位置的凌家滩遗址不仅有超过40万平方米的居住区域、长达2000米的壕沟、外围一系列的村落。而且对凌家滩先民饮食居住、生产及环境等各个方面,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遗址公园2016年底前迎客

  在当日的考古现场,记者还获悉,2016年底前,市民可在建成的凌家滩遗址公园,与出土文物亲密接触,还可在文化教育体验区,穿越5000年,体验凌家滩先民的生产、生活,以及游猎方式。

  【发掘成果展示】

  饮食:养猪打猎食品丰富

  据悉,在此次发掘中,考古人员不仅发现了较多的鸟禽类、猪、鹿等动物骨骼,而且在红烧土中发现了碳化的稻壳。这说明在5000年前,凌家滩先民已发展了种植、养殖、打猎等经济形式。不过,也有人疑惑地问:“发掘为啥没有发现鱼类骨骼?难道临河而居的凌家滩先民不会捕捞?”对此,考古人员解释,因鱼类骨骼相对其他动物骨骼,不易长久保存,而且从其他方面来看,捕捞对当时已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凌家滩居民来说,不是一件难事。

  工具:生产生活工具分类明确

  虽然处在5300~5800年前的凌家滩文化属于原始社会,但凌家滩先民已不再茹毛饮血。例如,考古中就发现的大量陶制锅碗瓢盆,功能分类已相当细致。有烧煮用的鼎;盛食物用的碗、盘;装水用的杯等。而在生产工具中,各种石质工具也分工明确,有开荒伐木用的石斧,整修木材用的石锛、石凿等工具。此外还发现了打造这些工具所用的砺石。另外,朔知说,以往发掘中他们发现的一个玉人身上有和头发丝差不多粗细的钻孔。 “现代人做起来都不容易,凌家滩先人是如何做到的?这足见他们的非凡技艺和手法。

  居住:已用“混凝土”建房屋

  5000年前的凌家滩人不是只会简单的搭建屋舍,事实证明,当时的凌家滩人已懂得“挖槽填烧土,木骨撑泥墙”的建筑工艺,这和现在的钢筋混凝土非常相似。朔知说,他们要用经过火烧过土作为房基槽与墙体的填充材料,在基槽内用木棍作为墙体的支撑柱,然后填埋红烧的土块,并在墙体两侧表面敷上较厚的粘泥。甚至一部分还可能用芦苇杆加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