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家滩考古发现公开 “凌家滩人”或会防洪懂管理
凌家滩文化资料图
晨报讯5000多年前的凌家滩人可能是一群贵族,并且已经学会排水、懂得行政管理、还爱吃肉……昨天是中国文化遗产日,当天上午,含山县在凌家滩新发掘出土的环壕遗址,展开了“公共考古开放日”活动。活动现场,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公开了凌家滩最新的一批考古发现。
想住这儿?那得是贵族
备受关注的凌家滩遗址第六次发掘在日前已经正式启动。与前五次的发掘范围主要是以墓地为主不同,第六次发掘重点侧重于了解凌家滩先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此次发掘现场位于第五次发掘西南侧百米左右。”含山县委宣传部一名工作人员表示,在凌家滩遗址第六次发掘之前,省文物考古所对含山县凌家滩环壕遗址进行首次发掘,已于今年4月底结束。
这次考古发掘有不少惊喜。“自2008年以来,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已连续6年开展了8次区域系统调查,踏查面积超过400平方公里,在整个裕溪河上、中游发现与凌家滩遗址大体同时的遗址10余处,证明了凌家滩遗址并非一枝独秀而是有着厚实的社会基础。”含山县凌家滩遗址发掘现场一名负责人介绍称,凌家滩遗址已被证明是当时巢湖流域乃至长江下游的一个大型区域中心,在它的周边有数个小的聚落群体,并且是“众星拱月式的社会结构”,中心与周边的等级分化十分明显。
“换句话说,住在这里的应该是一些贵族。”该负责人称。
他们5300年前就会防洪
新发现不仅仅有这些。其实,继去年底在凌家滩区域发现韦岗遗址后,新发现的约40米长的环壕遗址被初步判定为凌家滩古城的保护、排水设施。
该负责人称,凌家滩环壕遗址是与凌家滩祭坛西段直线距离500米处的一段壕沟,长30米,宽2米。而环壕在古代具有防洪、排水等功能。环壕遗址的发掘或许验证,5300年前,凌家滩先民就懂得了防洪排水。
他们还有行政专员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一名负责人表示,在凌家滩遗址中发现的长达2000余米、最宽近30米的宽大壕沟,不仅规模在同时期是屈指可数,想要营建这样的土方量达数万立方米的大型工程也很不容易。
“不仅需要充足的物质实力,也说明当时的社会已具备一定的行政管理能力,能够调动足够的人力、物力。”该负责人称,从目前看,凌家滩文化的发展经历了几百年的历程,处于5000多年前中华文明起源的关键节点上,在社会组织、贫富分化、玉石器制造等方面都是同时期文化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对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的形成起到的作用很关键。
晨报记者佟人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