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家滩古人类饮食已荤素搭配 不再"茹毛饮血"(图)

26.06.2014  15:35

  凌家滩先人用废的石斧

  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凌家滩时期稻壳印痕

  正在发掘的壕沟遗址现场对外开放

  在全国第九个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安徽省文化厅、安徽省文物局在含山县凌家滩遗址举办一场别开生面的“公共考古开放日”活动。

  本次活动主题是“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活动内容包括参观凌家滩遗址现场临时展厅、内环壕发掘现场及凌家滩考古工作站相关文物陈列等,前来参观考古现场的除了市民代表,还有70多名来自中国科技大学、安徽大学考古专业的学生。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网新华网等10多家媒体的20多名记者也慕名前来,一探究竟。

   亮点一:凌家滩遗址发现5000多年前大型公共工程

  经过一个多月的发掘,一条一般深度在2米左右,个别地段最深达6米以上的壕沟展现在人们的面前。这条壕沟围绕凌家滩遗址而建,周长超过2000米,最宽处达30米,壕沟占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所环绕遗址面积约50万平方米,大约相当70个以上的标准足球场,这种聚落模式在凌家滩文化考古和长江流域史前考古中都是年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较好、功能分区最为完整的。壕沟遗址的发掘成果对研究中华文明的形成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经考古专家预测,这个土方量达数十万立方米的大型公共工程,是5300-5800年前同时期规模最大的。建设这样的大型公共工程,工程量可与埃及金字塔媲美。它不仅需要充足的物质实力,也说明凌家滩时期的社会组织已具备一定的行政管理能力,能够调动足够的人力、物力。

   亮点二: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让人期待

  2013年,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被国家文物局正式立项,开放日当天,媒体记者、市民代表自然非常关心这件大事,含山县县长田昕表示:“作为安徽省首批国家遗址公园,我们将按照‘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目标,力争三年建成具有示范意义的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计划于2016年底、2017年初,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将对公众开放。”

  据田昕介绍,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主要将结合文化创意、科技元素复原凌家滩先民生产生活状态。公园将建设包括考古与探源体验馆、墓葬祭祀区展示、红烧土展示、遗址博物馆、文化村、遗迹展示棚、景观农田等主要板块。届时,游客只要在公园中逛一圈,就能体验“穿越”回新石器时代的感觉。

   亮点三:凌家滩先人的生活状态正在逐步揭开

   住什么:挖槽填烧土,木骨撑泥墙

  通过发掘,了解到凌家滩先人主要用经火烧过的红烧土块作为房基槽与墙体的填充材料,在基槽内用木棍作为墙体支撑柱,然后在填充红烧土块的基础上,墙体两侧表面敷上较厚的粘泥,类似现代的钢筋和混凝土,一部分还可能用芦苇杆加固。

   吃什么:荤素搭配,不再“茹毛饮血”

  在考古发现中,红烧土块内有水稻炭化后的稻壳痕,土壤中浮选出了水稻的种子,并发现了较多鸟禽类、猪、鹿等动物骨骼。出土的饮食器具则以锅碗瓢盆数量居多,各种用具均为陶器,如炊煮用的鼎、盛食用的碗、豆、盘,装水的杯、壶,储藏的缸,以及能磨块状食品的刻槽盆等。可以得知,为了满足生活需要,凌家滩先民已经发展了种植、养殖、打猎等多种经济。

   用什么:生产工具多为石器

  根据考古研究成果,凌家滩时期的先民已经有了较为发达的农业、手工业,并能够制造、拥有大量玉石器。他们的生产工具也有发现,基本上都是石质工具。如开荒伐木的石斧、整修木材的石锛、石凿等木作工具,收割农作物的石刀,也有磨制这些石器的砺石,以及纺线用的陶纺轮。(图文/田斌锋)

六安市叶集区平岗街道文明实践活动纪实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安在线
滁州获批安徽历史文化名城
日前,滁州市获省政府批复,文化厅
严防纪律处分决定“打白条”
为切实维护纪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文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