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决战决胜的勇气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24.01.2018  01:31
以决战决胜的勇气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 徽广播
来源: pic.ahrtv.cn

  罗宏委员发言。(记者符秀云摄)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之一。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是贯彻这一方略的实际行动。这是一场虽无硝烟,但却是碉堡林立、困难重重的攻坚战。对于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安徽样板来说更是一场只许胜不许败的硬仗。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充分认识污染防治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2017年是“大气十条”阶段性收官之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我省空气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PM10年均浓度89μg/m3,比五年前下降了10.1%,达到了国务院的考核要求。水环境质量目标和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也达到国家考核指标。但我们仍要清醒看到,污染防治的成效与国家的要求、人民群众的期盼仍有差距。从大气环境质量看,一是目标任务完成不彻底。2017年我省PM2.5和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的指标,均未达到国家年度考核目标。二是空气质量改善的稳定性不够。和上一年度相比,全省PM10上升了15.7%,PM2.5上升了5.6%,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下降了7.2%。三是空气质量仍差强人意。全省除黄山市外所有城市空气质量均未达到合格水平。从水环境质量看,巢湖水质总体尚未实现根本好转,合肥市区主要入湖河流和淮河流域部分支流劣V类水质状况未得到有效改善,皖北地下水超采面积进一步扩大。此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面和成效还不够大。

   二、高度警惕传统发展思路的巨大惯性和转变的艰难性。 长期形成的粗放型、资源主导型发展模式以及环境污染的外部经济性特征,使得很多干部习惯于经济优先发展、GDP为第一目标的发展理念。特别是对于尚未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的安徽来说,人们潜意识里仍然会把经济较快增长摆在第一位。生态环境保护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现象仍较普遍存在。当项目建设与生态环境发生矛盾时,首先想到的不是调整项目,使之适应生态环境功能,而是如何改变生态功能定位,使项目能够得到批准。直到现在,未批先建和闯红线的重点项目时有发生。此外,我们的一些基层干部更熟悉抓招商引资、发展增量经济,疏于抓结构调整、发展高质量经济,使得生态优先的理念在实践中难以落到实处。

   三、创新体制机制,奠定打赢攻坚战的制度基础。 第一,发挥考核指挥棒的导向作用。鉴于安徽所处的发展阶段,既不应牺牲生态环境追求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也不应放弃发展消极守护绿水青山,而应当将绿色GDP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取代现有的经济增长指标。第二,建立全方位的生态补偿机制。我省在全国首开新安江流域和大别山地区水生态补偿试点之先河,取得了极大成功,在全省范围内推进全方位生态补偿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对划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以及各种禁止、限制开发区域,均应建立与全省经济发展同步增长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对生态环境质量优良,为全省环境改善和经济发展提供生态空间的地区应给予奖励性补偿。第三,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在总结第一轮全覆盖督察工作经验基础上,借鉴中央环保督察有效做法,进一步深化完善我省环保督察制度和队伍建设,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大环保格局,确保污染防治攻坚战组织指挥有力,责任落实到位。

   四、以总揽全局的高度和智慧引领绿色发展。 第一,大力加强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路径,切实为生态文明建设塑造样板。第二,高度重视脱贫攻坚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严禁以脱贫为由发展低端污染性产业,防止在禁止开发区域范围内布局扶贫项目,以免造成扶贫资金的浪费和脱贫的不可持续性,确保两大战役同步取得胜利。第三,以明确的指标导向,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污染防治的参与度和美好生活的获得感。

   界别: 无党派

   发言人工作单位和主要职务: 省无党派知识分子联谊会副会长,省环保厅副厅长,经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