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效应”如何最大释放

06.08.2015  11:51

    治国理政、时事热点、世道人心……横看成岭侧成峰,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视角,会有不同的思考、不同的结论。转型时代、复杂中国,更需要多一点拨开表面的深层思考、多一点“另一面”的观察维度。

  从今天起,本报评论部与全国党报评论员联袂,共同推出“连线评论员”栏目,围绕一些大家关注的话题,力争在交流中打开视野、理性思考,在探讨中厘清认识、达成共识。

  站位有多高,冬奥效应才有多大

  姜赟:2022年冬奥会花落北京、张家口,中国进入“筹办进行式”“冬奥倒计时”,冬奥效应成为热议话题。也有人说,冬奥效应就是“白色经济”,就是举办地受益,与己无关。在两位看来,怎么认识冬奥效应?

  安人和:“效应”的大小,体现在影响的广度——也就是影响的行业和地域的范围,以及影响的深度——也就是对各行业、地域影响的程度。广度与深度,最终又取决于态度。对一个行业或地区来说,如果认为冬奥和自己没关系,那么冬奥效应在它那里就难以充分显现;如果只从体育角度看待冬奥,那么得到的就只能是“冰雪运动热”。你看待冬奥的站位有多高,冬奥对你的影响才能有多深。

  比如“带动3亿民众参与冰雪运动”,这个对外的承诺,也是对内的要求。所以不单是对承办赛事的延庆、崇礼,也不仅是对北京、河北,只有更多地方参与进来,承诺才可能兑现。有全民健身的普及、“白色经济”的起飞、民生福祉的提升、治理理念的升华……冬奥效应才能辐射得更广更深。

  毛颖颖:早在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念出“北京”之前,“白色经济”已经站在风口。申办期间,各路资本纷纷抢滩冰雪产业,从装备升级到场馆建设都在提速,参与冰雪运动的人数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张。我不担心“热情不够”,相信未来7年“等待冬奥会的日子”,“白色经济”的聚光灯效应将更加显著。

  当然,这次冰雪盛会,被普遍视为加快城市和区域“绿色发展”的重大契机。今天,京津冀地区正在进行产业结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和价值观念的深刻转型,皆可看作“冬奥效应”的题中应有之义。

  如何通过冬奥这一“催化剂”,全速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发展水平提升、生态环境改善等,与生态更加相容相生,提供更好公共产品,比如让“冬奥蓝”到来并长驻,这些是老百姓关心的焦点,也是“冬奥承诺”含金量最高的部分。

  安人和:“为河北提升发展层次、扩大对外影响提供了难得机遇”,这是河北省委常委(扩大)会议的判断。站在“提升发展层次”的高度,河北才能抓住用好冬奥这一机遇,让冬奥效应在河北最大程度显现。

  要“并肩作战”,更要“有机融合”

  姜赟: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目前也正积极推进。当办奥“双城记”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叠合,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

  安人和:如果说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盘关于国家治理的大棋,那么,举办2022年冬奥会就是又一关键的“落子”。站在京津冀一体化的高度来看“办奥”,可以发现,两地携手正可以成为协同发展、合作共赢的范例。相信其中的经验包括一些具体做法、措施适用于协同发展的多个领域。或者说,只有更多领域借鉴、应用了这些经验和做法,冬奥效应才能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得到最大程度体现。

  毛颖颖:申奥成功,本身就是打破“一亩三分地”、实现“1+1>2”的结果。无论过去还是未来,不管是从圆满办好赛会,还是加速一体化发展,大事难事都需要大家抱成团一起办。令人记忆犹新的“APEC蓝”,曾经有力证明了碧空如洗的可能,“天帮忙”之外,主要还靠周边地区共同努力。筹备和举办冬奥盛会,需要将宝贵的共治思维和联动机制发扬起来、坚持下去,形成大范围区域协作、共赢发展。反过来,方方面面群策群力的并肩作战,又将进一步激活大家对有机融合的思考,助推常态化协作机制加速磨合成熟。

  “做好自己”,要有发展控制力

  姜赟:申办成功后,许多项目、资本包括人才,都在忙着抢滩。对于北京和张家口来讲,冬奥会有相同的意义,也有不同的影响。想必两位评论员都有自己的关注点和思考点。能和读者分享一下吗?

  毛颖颖:北京成为奥运史上第一个“双奥之城”,这本身就创造了历史。对北京这座城市的治理者与民众来说,既刷新着大家对城市定位的认知,也有如何当好东道主的考验。这次申办,我有一个很大感受:从政府到民众,姿态十分平实、务实,目标与投入不是单纯为了拿下举办权,而是要与常态下的社会发展规划对接,服务于国计民生,给老百姓带来真正的实惠。强调“做好自己”,是一个走向复兴的大国愈加自信的缩影。

  北京面临的压力其实不小。经过多年发展,北京已经走过了“蹿高拔节”的时期,进入“间苗修枝”的阶段。面对人口资源环境矛盾,面对“大城市病”的各种“急症”“慢症”“并发症”,生态改善和城市治理任务艰巨而棘手。筹备和举办冬奥盛会,将进一步倒逼着北京有“舍”有“得”,站在更高视野来完成“破”与“立”的转换。进一步继承发扬奥运精神和遗产,更蕴含深刻的“自我完善”“自我超越”意味。

  安人和:最近看到一篇报道,讲到张家口迈入“冬奥时代”,崇礼县县长强调:“一定要冷静下来,一定要掌握好发展的控制力。”这让我想起一句关于体育比赛的名言——“缓慢而有恒赢得竞赛。”申办—获得举办权—筹备—正式举办,这个过程其实很漫长,尤其需要提倡这种冷静和控制力。

  姜赟:这对治理者来说,意味着极大考验。

  安人和:的确如此。未来7年,面对不断释放的冬奥效应,必须有尊重规律的清醒,又有久久为功的韧劲。比如,冬奥申办成功,延庆、崇礼特别是崇礼聚集了前所未有的高人气,面对各种热涌而来的项目、资金,如果来者不拒,不符合当地实际和需要,就可能“暴食暴饮、消化不良”,结果反而不利于当地发展。

  再如,举办冬奥需要加强交通、城建等基础设施建设。这就有一个“科学定量”问题,如何既满足赛事需要,又避免浪费、节俭办会?申奥成功了,老百姓对基础设施各方面的期待值也高了,恨不得一夜之间天翻地覆,而一些领导干部也有“七年工作一两年干完”的冲动。这个时候,尤其需要尊重办事规律,尊重发展规律,保持战略定力。

  姜赟:当北京和张家口获得了冬奥举办权后,我们也担心,如果不能把此时的“轰动效应”转变为持续的“发展效应”,势必会消解申奥、办奥的重要价值。从两位的思考以及传递的两地信息中,不难感受到一种富于激情又饱含理性的态度,这使我们有理由期待并看好“冬奥效应”。

  《 人民日报 》( 2015年08月06日 05 版)

责编:胡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