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民工到省总工会副主席的“美丽蝶变”

01.05.2018  19:34

  ---记中铁四局80后新型农民工徐露平

  4月28号下午,在中铁四局四公司商合杭铁路肥东梁场,记者见到徐露平时,他正在指导工人们用钢绞线自动穿束机进行高铁预制箱梁钢绞线穿束。这一在中铁四局各制梁场普遍应用的钢绞线自动穿束机,设计发明者正是徐露平。

  时间倒回到2009年,在合蚌高铁下塘制梁场,作为中铁四局的一名普通农民工,徐露平和工友们承担的是高铁箱梁预制中的预应力张拉工作,其中一项繁重的工序就是将预应力张拉所需要的钢绞线通过人工穿进箱梁张拉孔内。

  徐露平说当时人工完成一片箱梁钢绞线穿束不仅费时而且费力:“人工先把钢绞线捆子打开,一根一根拉到所需要的长度,然后用切割机给它切断,然后再人工一根或两根往孔里面穿。那个时候至少要8个人,需要一天时间,非常累。”

  偶然的一次机会,徐露平走进了一家波纹管生产厂家的生产车间,他看到波纹管在机器的带动下,自动向前吐,于是他产生了一个念头:“突然心里就在想,如果有一台机器像这个生产波纹管的机器一样,把钢绞线放到里面去,让它慢慢往前输送,不要我们人工出力了不是好一点嘛。”

  有了想法后立即开始行动,在得到同是工友的叔叔的支持后,徐露平找到车床加工作坊和对方沟通如何制作自己想要的机器。可是,万事开头难:“当时去的时候我们连图纸都没有,我们跟他说,人家听不懂,人家说你这是什么东西,我都没见过,我们只负责根据图纸加工。你没有图纸,我没法给你加工。”

  只有高中文化的徐露平开始学习手绘设计草图,并多次跑废旧钢材市场和建材市场寻找制作机器所需的材料。为了节省开支,有时他步行十几公里,只为买一颗螺栓。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近两周的努力,一台便宜又实用的钢绞线自动穿束机终于制造完成,投入试验后,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只需要两个人,一个控制机器,一个控制按钮,刚开始速度还是有点慢,大概五六个小时,后来慢慢改进,一孔梁(钢绞线穿束)大概两到三个小时差不多。”

  试验成功后,徐露平无偿将这一发明推广到中铁四局近十个制梁场,大大节约了项目的生产成本。

  中铁四局四公司党委书记胡世山:“钢绞线预应力的穿束机,大大减少了人工,同时呢,也节约了钢绞线的用料,加起来的话,节约了成本大概300多万。”

  1980年出生在肥东县的徐露平,成长在一个兄弟姐妹众多,父母以务农为生的农村家庭里。高中时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16岁的他不得不辍学外出务工。然而由于文化水平不高加上个头矮小,一开始他的务工之路并不顺畅。

  1999年,徐露平来到中铁四局湖北孝感环水湖大桥施工现场,从事预应力张拉施工,从那以后,他跟着老师傅们刻苦作业能力,在张拉技术上得到突飞猛进的提高。从2008年起,徐露平开始针对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展开一些列技改创新,开始了他从一个普通农民工到工地上的“发明家”的转变。由于贡献突出,徐露平先后荣获中国中铁股份公司“劳动模范”、中国中铁股份公司“十大新型农民工”、安徽省十佳“最美农民工”,安徽省职工技术协会副会长,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虽然获得了一系列荣誉,但是徐露平始终严格要求自己,不光工作一丝不苟,作为副场长的他,对制梁场里的工友们也关爱有加:

  “徐老师在生活上、工作上对我们比较照顾,工作上给我们的感觉就是比较勤劳、刻苦,处理一些细节的时候比较严谨。”

  2018年4月9号,徐露平成功当选安徽省总工会副主席(兼职),完成了从一名农民工到省总工会副主席的“美丽蝶变”。徐露平说,身为农民工,兼职省总工会副主席对自己来说更多的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希望自己就像民工兄弟的娘家人吧,希望更好地为他们解决一些工作中和生活上面的一些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