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如何搭乘“产业快车”
工商资本下乡,政府帮扶企业发展的同时,也要警惕“富企不富农”现象发生——
“蓝莓胡萝卜酱,比鲜果增值1倍以上”
——以产品创新牵动产业链升级,赋予农民更多收益
技术革新驱动的产品创新,赋予全产业链活力,能释放更大的促农增收动力。
怀宁县皖山食品公司专业生产风鸭。 “我的优势是生产周期短,降低了成本。 ”总经理范群英介绍,借助省农科院的野鸭深加工技术,皖山风鸭生产周期由20多天降为3天左右。“这让我1年新增销售收入7600万元,利润456万元。 ”
企业利润空间大了,行业发展水涨船高。去年怀宁县新增绿头野鸭养殖户1000多户、养殖量100万只。
这样的技术攻关,在省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每天上演。 “脱脂米糠深加工利用的研究与应用、经济适种型小浆果采后贮运保鲜及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新技术为企业开辟新发展空间。 ”副所长刘超说。
在全省,已有61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成立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去年,全省231家龙头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超过3%。
亮点之下,农业加工企业整体创新能力还比较弱。“农业企业都想做深加工,但研发能力不足是普遍短板。”刘超说,搞科研投入大、风险高、周期长,很多企业有心无力。如何为农企注入创新要素?专家表示立足现实推动产学研密切合作,最易见效。
进入9月,时志军研发的蓝莓胡萝卜酱即将上市。“光卖鲜果附加值不高,市场风险大。 ”身为凤阳健民蓝莓农业发展公司董事长,时志军说,搞深加工种植户才信任你,敢扩大种植面积。经过与安徽科技学院合作,他研发10多种蓝莓产品,取得2项专利。 “蓝莓胡萝卜酱,比鲜果增值1倍以上。 ”
谈到产学研合作,时志军表示“企业善于借助‘外脑’,研发事半功倍”,同时也纳闷“为啥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积极性不高”,感叹于“有些院所的科研思路和仪器设备只适合教学,不符合生产实践需要”。
专家指出,时志军碰到的问题,也是我省正下力气解决的顽疾。前不久,我省出台生态农业产业化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实施产学研推融合试点,“构建省级农业产学研推协作联盟”,开展瓶颈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协同攻关,力争在农产品加工等多个领域取得突破。
“联合体内的家庭农场每亩增效538元”
——密切利益联结机制,防止形成 “富企不富农”怪圈
农业企业与农民利益休戚相关。企业强、农民富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黄山市徽州区杨村乡,是黄山毛峰核心产区。像这里的大小数十家合作社一样,长青茶叶合作社也实行“企业+合作社+社员”模式。合作社负责人杜长青说,与3年前比,今春茶叶售价提高了30%至40%,鲜叶收购价也以差不多的增幅在提高。 “茶农获利,鲜叶品质才有保障。 ”
扶龙头,产业化带动能力不断提高。去年,我省产业化经营联结3.53万个农民专业合作社,6.9万个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建立生产基地6700万亩。
与此同时,近年来工商资本加快下乡,但“富企不富农”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近几年频频发生农产品滞销,就与加工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有关。“企业没有把农户看作利益共同体,哪怕大白菜烂在地里,也不愿拿钱收购帮农户渡过难关。”安徽宇培农产品电子商务公司副总经理张代明认为,这也是一种“竭泽而渔”。
去年,我省出台的龙头企业扶持意见,在拿出“真金白银”帮扶企业做大同时,也要求龙头企业采取订单、入股分红、利润返还等方式,“与农户形成紧密型经济利益共同体”。近年来各地探索了“企业加基地”“企业加合作社加农户”等运行模式,但农民合作社空壳化等问题使得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发挥得并不充分。
前不久,我省提出加强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的培育,根本目的就是要探索构建集利益联结、要素融合、互助共赢、联合发展为一体的新型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在宿州,产业联合体的探索起步早。以淮河粮食产业化联合体为例,去年农机专业合作社以优惠价格为联合体家庭农场提供服务,每亩节本60元;淮河种业公司以优惠价格供种子等生产资料,家庭农场每亩节本83元;良种良法配套技术使得粮食产量高于周边农户10%左右,每亩增收230元;小麦作为良种每斤加价0.15元,亩增效165元。 “整体看,联合体内的家庭农场每亩增效538元。”宿州农委产业化科科长周树表示,建立稳定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就能既让龙头做大,也让普通农民“搭上车”,享受发展红利。
“今年茶叶八成以上‘坐在家里卖掉’”
——抢占“互联网+”风口,“大流通”拓宽进城路
几年前,当界首萝卜遭遇滞销时,副市长亲自到合肥步行街推销。如今,界首市已在淘宝、京东开设网店600多家,从服装鞋帽到瓜果蔬菜覆盖20多个行业,网络零售额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
“互联网+”正快速改变着销售业态。 “农产品固有惯例是就近销售,降低运输成本及损耗。 ”张代明说,这易带来供求失衡导致滞销,同时环节多,利润摊薄。
“今年茶叶八成以上‘坐在家里卖掉’。 ”杜长青说,客户一个电话,或者网上下单,随即快递发货,简便快捷。而免去了流通环节的各种费用,利润空间扩大很多。
省农委副巡视员胡桂芳介绍,我省正大力发展新型流通业态,特别是推进龙头企业、合作社与超市、学校、企业、社区对接。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示范行动和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试点。支持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参与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打造立足安徽、面向全国的农产品综合电商平台。
“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去除流通环节中冗余分利环节,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让农户或合作社将产品以相对较高的价格直接供应给销地终端。 ”张代明说,这让农产品有机会卖得更好,赚得更多。
当前,我省正着力重点打造邮乐农品网,规划建成100个电商企业,培训1000名电商技术应用人才,力争年内农产品网上交易达到100亿元。
大宗农作物进入电商平台困难较多,一方面很多大宗农产品未经过“三品”认证。另一方面蔬菜等作物保鲜、运输成本高。针对该问题,我省正加快农产品“三品”认证,推行标准化生产。今年初,宇培电子商务公司在芜湖成立,这是我省首个全程产业链生鲜农产品冷链服务平台,探索生鲜农产品电商发展模式。
龙头企业负责人的“电商”要提高。胡桂芳说,很多企业家对传统营销很在行,但对电商平台意义认识不到位,积极性不高。在即将召开的第七届合肥农交会上,将举办“互联网+现代农业”高端大讲堂,邀请国内外专家为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负责人上课,吹一吹“互联网+”的新风。
抓住信息时代的商业新浪潮,农业大省就能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强业富农。
责编:童中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