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增收的秘诀何在?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17年居全省县级第一位,这是当涂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县域经济创下的优异成绩。
“一山四水五分田”,这是马鞍山当涂县地理环境的真实写照。当涂县境内沟渠纵横,水资源丰富,自古有江南“鱼米之乡”美誉。多年来,该县以打造乡村振兴先行县为引领,围绕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等,全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护好用好“绿水青山”,方得“金山银山”
“门前屋后一口塘,3年就能盖楼房……”这是流传在当涂县乌溪镇的一句顺口溜。乌溪镇素有“中华蟹苗第一乡”之称,当地农户养殖的蟹苗行销全国。该镇胜平村的小伙麻丽强自幼对蟹苗养殖业耳濡目染,虽然年仅29岁却已是养殖蟹苗的行家。
“这个季节主要是采购幼蟹,早些放苗,成蟹就能早些养成,早点抢占市场。”最近,麻丽强利用出蟹后塘口的空档期,清理了水面,联系了上好的幼蟹品种,忙得不亦乐乎。几年前,外出打工的他回到家乡,承包了15亩水面,加入蟹苗养殖大军,去年每亩水面净收入达6000元。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当涂县发掘本地自然生态的天然禀赋,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通过农超、农旅、农批、电商等多种业态的产销衔接模式,组织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参加螃蟹节、蟹苗节等农产品展销活动,开拓市场。同时将青山绿水变为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
与乌溪镇绿水中“淘金”不同,大青山桃花村村民黄玉梅借乡村旅游、桃花节等契机,承包荒山,垦出果园,开起了农家乐。
“这一片是桃子,这一片是板栗,今年又流转40亩种油桃。 ”黄玉梅热情地拿出一篮子板栗给记者品尝。她说,2012年以前大青山没有几条像样的路,货车也开不进来,山上种植的桃子,只能靠肩扛手挑或者用小三轮车送进城。
“发展乡村旅游后,光是开车来果园采摘的顾客就应接不暇,一年有10万元收入。 ”黄玉梅捕捉到了商机,顺势开起了农家乐,从几张小桌子到30多张大圆桌,规模逐年扩大,年收入有十几万元。为了促进乡村旅游服务规范化、市场化,当涂文旅部门还成立了 “大青山农家乐民宿联盟”,对黄玉梅等农户进行培训,整个大青山的农家乐统一服务标准、整体宣传推介。
就近就地就业,庄稼汉变身“上班族”
“离家近,与外出打工挣得也差不多,还能照顾孩子,日子好过多了。 ”麻丽强的妻子麻慧则每天到镇上的服装加工企业上班,一年收入近6万元。 “一口塘、一份工”,在当涂农村,这样的家庭就业状况是无数“麻丽强”们的标配。
当涂县产业基础雄厚,去年入围全国百强县五大榜单。该县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施农业龙头企业扶持壮大工程,发展现代服务产业和农业加工企业,就地就近吸引村民家门口就业。去年,该县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围绕企业用工需求,采取定向、订单培训模式,开展农民专业技能培训3万余人次。
“我在维修保障部,我爱人在打包车间,工龄都超过20年了,月工资4000多元。 ”今年54岁的黄池镇戚桥村村民尚卫兵,早在20多年前就已在当地有名的酱菜生产企业金菜地公司上班。其父亲也曾在该公司上班直至退休。
“厂里管伙食,还给我们交了五险一金,退休后有退休金,和城里的‘上班族’没啥两样。 ”谈起现在的工作状况,老尚的幸福溢于言表。
酱菜加工是当涂县黄池镇以及周边地区的特色产业,当地酱菜类食品加工企业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其中,“金菜地”是黄池镇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现有职工1100多人。“大量用工都是来自周边农村,像老尚这样两代人都在厂里上班的不在少数。对他们来说,厂里的工资是一笔可观而且稳定的收入。 ”金菜地公司综合部主任石念朋说。
据统计,在当涂县农村农民的收入构成中,工资性收入占比超过54%,已是主要收入来源。目前,当涂全县1600余家各类企业共吸纳10万余名农民就近就地就业,人均月工资3000元以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484家、家庭农场425家,带动近4万名农民家门口务工,按月领工资。
资源变资产,土地成增收“宝地”
与尚卫兵不同,退休后又被公司返聘的陈子书是许多员工的师傅,除了工资收入,老陈家里还有6亩多耕地,流转给了种粮大户,每年流转费也能带来4000多元收入。
据陈子书介绍,一边在厂里上班、一边承包土地的村民不在少数,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把土地流转出去,另一部分人则有了其他增收之路。原来,金菜地公司作为酱菜生产企业,每年需要大量的新鲜蔬菜作为原料。为保证供货质量,公司实行订单制度,鼓励员工利用自家承包地种蔬菜,供应公司,并提供技术跟踪指导,统一配发菜种,并制定了最低保障价格。
“这样一来,虽然不敢说稳赚不赔,但至少村民们不用担心亏本。 ”陈子书说,不仅公司员工,许多周边非公司员工的村民也加入其中,“村民手中的土地成了生财‘宝地’。 ”
在促进农民增收过程中,当涂县一方面推动 “金菜地食品”“盛农科技”等45家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产地直供”通道,实现农产品就近收储、就地加工。另一方面壮大优质粮油、生态水产、规模畜禽、绿色蔬菜、特色瓜果“五大绿色农业基地”,流转土地25.87万亩、流转率54%,农民流转收入达到2亿元。
同时,该县扎实做好县内农村困难群众帮扶工作,逐年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和基本养老金标准,补助标准位居全省县级前列,确保农村困难群众“两不愁三保障”。该县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实行惠农补贴资金 “一卡通”,加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稻谷补贴等各类政策补贴,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 2018年农业支持保护补贴6009万元、稻谷补贴1808万元,其他各类惠农补贴1亿余元。转移性收入成为当涂农村居民收入的重要补充。
据统计,2019年,当涂县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达26563元,增长10.5%。其中工资性收入14555元,占比54.8%;经营性收入8816元,占比33.2%;财产性收入890元,占比3.3%;转移性收入2302元,占比8.7%。(记者 贾克帅)
[ 编辑:郝倩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