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垃圾治理仍须攻坚

23.03.2016  15:03

   

在全椒县十字镇的一处垃圾中转站,一辆环卫车正在吊起深埋式垃圾桶。

  自2010年实施农村清洁工程以来,我省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今年,农村清洁工程虽然已不在全省33项民生工程之列,但农村垃圾治理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垃圾围村”亟待整治

  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我省农村环境卫生状况和村容村貌得到较大改善。但由于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生活垃圾收集、处理问题仍没有完全解决,一些城乡接合部、村村交界地带成为垃圾治理“三不管”的死角。少数村民焚烧垃圾,污染空气。农村垃圾收集难、运输难、处置难依然困扰美丽乡村建设,影响农村环卫整治成效。

  日前,记者在 怀远县 双桥镇赵集村看到,一条干枯的河沟内,堆积了很多生活垃圾,塑料袋、饮料瓶、废旧礼品盒等,满沟的垃圾无人清理。“这在村里太常见了,村里房前屋后都有垃圾,由于没有清洁工,村里没有垃圾桶,村民将生活垃圾随意倾倒。 ”村民赵虎说。

  “每到夏天,村里那些垃圾堆就会发出臭味,也会滋生蚊虫细菌,危害村民身体健康。实在看不下去了,政府有关部门才会派人来清运一次。” 砀山县 朱楼镇邵寨村村民邵乾华对记者说,上级检查卫生只到镇上街道,很少到村里来,村里依然是垃圾遍地。前些年村里也安放了一些环卫设施,但因为没有环卫工,基本上处于闲置状态,真是浪费。

   太和县 民生办主任郭昭告诉记者,皖北地区地广人多,清运垃圾的设备和保洁员很难配齐,是养护这些设备及人员工资,都需大量资金。 “在一些偏僻乡村,村民大多外出打工,收垃圾费也成问题。如何解决资金保障和设备正常运转,是下一步改善农村环境的前提。 ”

  “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家里现代化,屋外脏乱差。 ”这是几年前群众编的顺口溜,现在仍是一些农村环境状况的真实写照。生活垃圾露天堆放在沟塘河坝、田边路旁,不仅气味难闻,而且对地表水、浅层地下水也存在污染,导致农村环境恶化,直接影响群众的生产生活。

  在今年省“两会”上,人大代表刘兆水在发言中提到,我省农村清洁工程并没有覆盖所有自然村,单靠自然村自身很难进行环境卫生保洁和垃圾收集、清运。他建议将农村垃圾处理继续列入省级民生工程统筹安排,开展农村垃圾绿化处理知识讲座和文明生活方式专题教育,完善农村垃圾处理运送体系及下水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奖补优惠政策,解决农村垃圾处理经费缺乏的问题,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纳入目标考核。

   创新模式破解难题

  农村地区垃圾治理难,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农村环境治理投入不足,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撑,在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上与城市存在不小的差距;另一方面,农村居民居住分散,给农村垃圾清运处理带来了很大困难,建立一套垃圾收集、运输、处理体系,投入很大,运转困难。要改变农村垃圾治理难题,不能仅靠政府财政投入,还应引入市场机制,鼓励发展农村环卫产业。

  3月14日,在 全椒县 十字镇华林新村,环卫工王正萍一大早就开始打扫卫生,她告诉记者:“我们一天工作七八个小时,主要收集路面上和绿化带里的垃圾,以及住户门前的垃圾桶,把所有垃圾倒进环卫电动车,然后运到镇上的垃圾中转站,最后通过垃圾运输车送到滁州市垃圾处理厂。”村主任杨家胜说:“以前的老村子,村民住得很分散,垃圾清运不好办。如今建设了新村,村民集中居住,几乎和城市里的小区一样,每两三户人家门口就设置一个垃圾桶,使用起来非常方便。环卫工每天都干活,保持社区环境卫生,将来还将采用城市小区的物业管理模式。 ”

  在全椒县石沛镇,记者看到街道上沿路的店面门前,相隔不到十米,就放着一个红色或绿色的塑料垃圾桶。路边几个保洁员拿着扫帚正在打扫卫生。“镇上的人流量较大,住户比较密集,所以放置的垃圾桶多,我们劝说居民直接把垃圾放进桶里。 ”该镇一位分管环卫的负责人说,随着村民文明素质的提高,随手乱扔垃圾的坏习惯有所改变。

  该县美好乡村建设办副主任陈继龙告诉记者,今年以来,全县实现垃圾处理区域一体化,创新PPP合作模式,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第三方参与治理”的方式,由一家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中标,集中清理农村积存垃圾9000多吨,清理门前三堆(小粪堆、小草堆)8000多处,河塘沟渠清淤7200多处,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陈继龙对记者说:“引进环卫企业,解决了各镇单打独斗、治理标准不一、垃圾倾倒责任不明的问题,解决了就近收运、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通过引进社会资本,推行市场化治理,所有前期投入由中标企业融资解决,政府给予10年运营许可权。每年垃圾处理费用由县财政承担70%,群众承担20%,镇财政承担10%,缓解了政府前期投资压力。 ”

   探索治理长效机制

  今年,我省出台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专项行动方案,计划用3年时间,建立健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系统,实现所有乡镇、村庄生活垃圾收运设施全覆盖,使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置。

  3月20日, 潜山县 官庄镇副镇长余文革告诉记者:“为打造山区旅游乡镇,镇政府把垃圾治理作为重中之重。利用广播电视、宣传栏、文化墙、标语等形式,广泛宣传农村垃圾治理的重要意义,营造人人参与农村清洁工程的气氛。这项工作虽然任务艰巨,但贵在坚持,只要常抓不懈,就会抓出实效。 ”

  余文革说,目前该镇已按照“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方式,实现全镇垃圾处理常态保洁、长效运行。镇里加强保洁员队伍建设,定期巡查,确保保洁范围内无漏扫(捡)、无暴露垃圾、无卫生死角。

  省住建厅村镇处郭佑芹副处长告诉记者,破解“垃圾围村”,既要强化顶层设计,建立行之有效的农村垃圾处理运行机制,又要提高广大农民的环保意识,使他们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参与者。此外,处理农村垃圾,还要加大资金投入,将治理情况纳入对县级政府考核。

  记者了解到,我省将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保障长效机制,各地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不断创新。如建立省、县(市、区)分级负担的乡镇生活垃圾治理设施建设投入体制,探索以地方财政投入为主、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的农村生活污水、垃圾设施运营资金保障机制,大多数乡镇建立环境卫生管理规章制度及环境卫生考核奖惩制度;积极推进农村垃圾处理市场化,引进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垃圾处理,实行项目招标和运营管理监督考核。

  ·新闻链接·

  2010年,省政府将农村清洁工程列入省民生工程。5年来,省级财政总计投入10.5亿元,县(市、区)财政投入4.5亿元。至2014年底,我省全面完成农村清洁工程建设任务,有效改善了全省农村人居环境,乡镇生活垃圾处理率达80%,60%的村庄配置了垃圾收运设施。自2015年开始,全省开展农村生活垃圾3年治理专项行动,到2017年底实现农村(乡镇驻地建成区、中心村、自然村)生活垃圾治理全覆盖,实现有齐全的设施设备、有成熟的治理技术、有稳定的保洁队伍、有长效的资金保障、有完善的监管制度。 (记者:孙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