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农信社银行化改革铸就农村金融主力军
十年来,安徽省农村信用联社引领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业务创新,扎实践行“普之城乡,惠之于民”的服务理念,在全国率先完成将全部法人机构改制成为农商行,改革创新始终走在全国农信系统前列、支农支小始终位居主力军地位,走出了一条改革、发展和践行普惠金融相得益彰的新路。
改革为本 农民尽享红利
5月20日,53岁的潘玉山正在忙着租借收割机,地里的小麦快收割了,今年又是个丰收年。潘玉山在来安县施官镇从事规模种植多年,眼下流转土地已达9400多亩,年收入达到1500多万元。别看如今事业是红红火火,可就在前两年,为了资金短缺的难题,老潘可没少费心。
“现在搞农业生产竞争压力非常大,从农民手里流转土地要‘先付款后种田’。”谈起搞农田种植的经历,老潘感慨地对记者说。9000多亩田的租金,按折合600块钱一亩算,至少也要540多万元,这笔钱一付,人工、农资、运输、农机设备资金还有着落吗?
老潘心里多少有点底。2013年,来安农商银行推出了风险担保基金贷款品种,县财政每年拨款300万元,家庭农场自筹200万元,共同设立“风险担保基金”,来安农商银行按1比5的比例配套信贷额度。那年,县农商行及时为老潘送去100万元的信贷资金,总算解了当时的燃眉之急。
农民朋友借钱,就像去银行存钱一样方便。老潘有这种待遇,全县想借钱、并且经过农信社审核获得贷款的96户家庭农场,都有这种待遇。在来安县,96户家庭农场累计贷款额超过1.3亿元。在全省,这个数字更大,涉农贷款余额2908.50亿元,占全省涉农贷款总量的37.85%。
不要抵押、随到随贷的一笔笔农贷,宛如一朵朵绽放在田间地头的花朵,深得农民朋友们的喜爱。在全省大部分乡镇、县(市、区),农村信用社存款规模和支农贷款是当之无愧的“老大”;在许多乡镇,农村信用社是老百姓享受便利金融服务的“唯一”选择。可谁知道,这个涉农贷款约占全省40%、存款居全省第一位的支农“主力军”,曾经却是一个包袱沉重、资产质量差的“后进生”。
2012年8月18日,黟县农合行”三大工程服务小分队“深入田间地头,服务农民。
成功改制 破解历史包袱
农信社是20世纪50年代初农村推行农业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大合作制的产物,当时,农村群众自愿出钱,合作办农信社。村民们有余钱,就存到信用社去;想借钱,可以到信用社来借。后来,一个县(市、区)的各个信用社出一部分钱,又合作成立了农信社的县联社。在当时的条件下,信用社提供了农村中最基本的金融服务,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农信社在很多方面已不合时宜。
2003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国发〔2003〕15号),拉开了全国农信社深化改革发展的序幕。2004年8月,安徽省被纳入全国第二批深化农信社改革试点省份。2004年12月18日,安徽省联社在全国第二批深化农信社改革试点省份中率先成立,83家农信社成功改制为农商行,向安徽现代农业输送更充沛的金融“活水”,实现了凤凰涅槃、浴火重生。自此,我省农信社正式开启了深化改革发展的“加速”模式。
省联社成立以来,安徽省联社带领83家法人机构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破解了历史包袱沉重、资产质量低下、人员素质偏低、业务手段落后、管理基础薄弱等历史难题,彻底扭转了改革初的经营困局,已发展成为省内业务规模最大、机构网点最多、覆盖范围最广、服务客户最多的地方性金融企业,走出了一条具有安徽农金特色的改革发展道路。
截至2015年一季度末,全系统83家农村商业银行,十项主要金融服务指标位居安徽银行业机构第一位:存款市场份额全省银行业第一:各项存款余额6319.74亿元,占全省存款市场总量的19.49%;贷款市场份额全省银行业第一:各项贷款余额4065.18亿元,占全省贷款市场总量的17.97%;涉农贷款发放量全省银行业第一:涉农贷款余额2908.5亿元,占全省涉农贷款总量的37.85%;县域贷款发放量全省银行业第一:县域农商行贷款余额2497.8亿元,占全省县域贷款市场总量的38.63%;小微企业贷款发放量全省银行业第一: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748.18亿元,占全省小微企业贷款总量的37.71%;服务网点数全省银行业第一:营业网点3047个,占全省银行业网点总数的40%以上,设立助农取款点8265个,基本覆盖全省所有乡镇和行政村;服务客户数全省银行业第一:对私客户4500多万户、对公客户40多万户;ATM自助设备布放量全省银行业第一:累计布放ATM自助设备3825台,约占全省ATM布放总量的19%;银行卡发行量全省银行业第一:累计发行银行卡4765.2万张,约占全省银行卡发行总量的38%。其中,发行金融社保卡2334.56万张,约占全省金融社保卡发行总量的60%;税收贡献度全省银行业第一:2014年度和2015年一季度累计缴纳各项税收突破50亿元,较好地实现了地方经济和自身经营的互促共赢。
[1] [2] [3] 下一页 延伸阅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