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农产品更“绿”? 多家皖企发布解决方案
21.09.2016 22:14
本文来源: 安徽经济新闻网
连续举办八届的农交会,是展示现代农业成果的窗口,也为建设现代农业提供新的发展思路。本报今起推出系列报道,从绿色发展、模式创新、三产融合、要素集聚等方面,探讨如何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建设现代生态农业强省。推广新型肥料,提高利用率,实现化肥施用“零增长”。
亳州市伍马镇种粮大户张清杰年年夺高产,近年却越种越没底。他说,高产靠化肥催,土壤板结地力下降,得想个少用化肥还能高产的办法,“参加农交会就是要找专家问一问。” 从粮食大省的安徽到全国粮食主产省份,因化肥过度使用带来的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已非常尖锐。在我省,化肥对粮食增产贡献率在40%以上,但存在问题也比较突出。“化肥亩用量偏高,增量快,有机肥利用率低。”省土肥总站站长程燚这样概括。 9月9日,以农交会为平台,省土肥总站组织新型肥料发布和研讨。会上,南京宁粮生物、安徽司尔特肥业等9家企业负责人发布新型肥料和高效水肥管理方案。现场挤满了家庭农场主、合作社负责人。人群中记者看到了张清杰。 “这款肥料集肥料、调节剂、杀菌剂于一体,用量少,而且增加小麦抵灾能力。”安徽神农农业公司负责人夏桂平介绍的“新美洲星”已推广使用,效果显著。记者看到,不少企业发布了缓释肥料、水溶肥和生物肥。 “这类肥料不仅用量少,肥料利用率高,而且增产增收。”程燚说。以水溶肥为例,它溶于水、无残渣,能被根系和叶面直接吸收,利用率高出普通化肥一倍多。 有机肥受到广泛追捧。安徽司尔特公司负责人金政辉介绍了与南京农业大学合作开发的全元生物有机肥,可持久性提高土壤肥力。此前,在主展馆的循环农业展区,记者看到生产和使用有机肥的合作社、家庭农场明显多了起来。 化肥减量还必须转变施肥方式,提高利用率。记者留意到,现场安徽农业大学与中化化肥合作发布的安徽省智能配肥系统,能够通过手机APP,定位了解田块土壤养分情况,输入作物和目标产量后获得施肥方案。“减少不当施肥,提高肥效,节本环保。”中化化肥负责人周海庭说。“无节制地使用化肥,农业发展不可持续。 ”程燚说,2014年我省耕地化肥平均用量53.9公斤/亩,高于全国。 近九年全省化肥年平均增长率2.14%,离“逐步将年增长率控制在1%以内”的目标还有很大距离。引导企业研发和农民使用高效新型肥料,才能确保2020年化肥施用量“零增长”。程燚强调,就未来现代农业发展看,新型高效肥料、生物肥料和有机肥料必然成为主流。为农户提供施肥整体方案,提高利用率,减少不合理的化肥投入,也必然代替当前的经验式施肥。 “了解不少新型肥料和科学施肥手段,今年秋种就来试一试。”探讨会后,张清杰说。 推广“绿色植保”“智慧植保”,粮食稳产同时农药“减量增效” 农药和消费者的利益更为紧密。农交会上,记者看到企业纷纷推出生物农药、高效低毒农药,绿色植保的整体解决方案也被越来越多农民采用,未来我们的餐桌无疑更为安全。 “用药不当既带来农残,还威胁生态环境安全。”省植保总站站长黄秋云表示,推广以绿色植保技术为重点的防治技术创新和集成,是现代农业的要求。去年,我省出台方案要求确保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这种情况下,做到病虫害防治效果不降低,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必须推广现代绿色植保技术。 农交会上,我省特意安排现代植保论坛,分别就“绿色植保”和“智慧植保”进行研讨,并组织展示高效低毒农药、生物农药及现代植保的综合解决方案。论坛上,来自省农科院植保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所的专家戚仁德表示,“绿色植保”既要求生物防控,也包括光诱、饵料诱杀等理化防控,以及加强田园生态调控和肥水管理,使用统防统治等手段。这些我省都有不同程度的推广,但效果不尽如人意,主要是实用性强的绿色防控关键技术不多,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强攻关。 在现代农药展区,记者看到生物农药、高效低毒农药和农药减量增效助剂,以及先进高效植保机械,尤其是植保无人机,吸引了大批农场主观摩。“展出的10多种高效低毒农药,很受农民欢迎。 ”安徽丰乐农化公司市场管理主任陈超介绍,目前公司销售的农药中,增速最快的就是新型高效低毒农药,占比已超过三分之一。德国拜尔公司则带来了基于绿色防控技术的整体解决方案,目前已在我省水稻产区年应用600万亩次。“智慧植保”意味着手段上的重大创新。记者看到现场展示的病虫害监测与控制物联网技术、无人机防治指挥调度平台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咨询手机APP软件等,可以对病虫害远程预警、诊断并给出科学防治措施。“以互联网技术实现植保智慧化,是农药‘减量提效’的好办法。”省农业信息中心筹备组组长丁作坤说。 推广复合模式,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现代农业建设千头万绪,我省选择以生态农业产业化为抓手,统筹推进。农交会上,我省举办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论坛,特别设置相关展区,一批企业展示了在生态循环农业上的最新探索。 近年来巢湖蓝藻暴发,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其中农业面源影响占四成以上,为此,各地探索通过循环农业模式加以解决。 9月10日上午,农交会展馆里一个微缩的稻田基地沙盘吸引记者注意。沙盘上,位于巢湖之畔的稻田基地通过沟渠和水塘、水处理站、农村社区相连,形成一个生态循环系统。安徽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环境科学研究所专家李玉成告诉记者,稻田种植中采用稻鸭共育技术,组成多样化稻田生态系统,达到化肥农药减半,除草剂不用的效果;村庄里生活污水经初级处理和稻田水一道排入沟渠塘后,通过鱼群净化水质,水中氮磷大量分解后再排入巢湖。 省农委种植业局局长牛运生说,现代农业必须是生态循环农业,生产与环境和谐。我省在全国率先提出生态农业产业化概念,提出打造生态农业强省。今年初出台的实施方案要求“开展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模式攻关”,并在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区探索资源集约节约、生产清洁可控、废物循环利用的现代农业模式,推广环境友好型农作制度和生态循环农业集成技术。这些均在交易会上得到体现,猪—沼—果、秸—菌—肥、鱼-桑-鸡等模式吸引眼球。 在安徽友源有机肥公司展区,负责人钱佳佳介绍,公司稻米种植和生产基地实现完全的内部循环:从育秧工厂到水稻机械插秧、绿色防控和施肥,经收获烘干,加工出商品粮。水稻秸秆粉碎加上稻壳制作成水稻育秧的基质,使用后再作为有机肥还田,不向外界产生废弃物。 不仅科研院所、大企业在实践,记者发现许多家庭农场主和合作社也开展稻鸭共育、种养结合、稻菜轮作,推出鸭稻米、虾稻米等产品。广德县利民农民合作社带领社员探索稻田养鸭,生产鸭稻米,今年已是第三年。“肥料用得少,农药基本不需要用,水稻品质好。”合作社负责人告诉记者,虽然产量低了100多斤,但价格翻番,节约成本,效益反而更高,“更重要的是保护了环境。”本文来源: 安徽经济新闻网
21.09.2016 2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