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转型要推进“十化”建设

14.08.2017  17:25

  农村经营制度的改革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跨越发展,但进入经济新常态,农业产业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中低档供给过剩、中高档供给不足,粮食产量增长、粮农收益下滑,规模经营扩大、市场竞争乏力,进出口贸易增长、贸易逆差拉大……面对这种形势,应着眼于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由生产端入手,从供给侧发力,加快推进“十化”建设,引领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小康。

  规模化。全国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现已占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涌现出龙头企业、合作社、联合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多种新型经营主体。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经营规模的扩大,在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的同时,需创新适度规模的形式,以产业、区域、经营方式组建联合组织,深化在科技、加工、流通、信息等领域的合作,为农村经营规模化注入生机与活力。

  现代化。农业产业化的原动能依赖于资金的投入、资源的消耗、廉价劳动力的供给。农业现代化则依赖于农业产业化的供给侧结构创新,聚焦科技投入,改进农产品供给质量与供给动能。发展农业现代化,要以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为依托,突出良种、良法、化肥、农药、饲料等生产要素的科学配置与精准使用,突出农业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深度改善以及作物秸秆、畜禽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等。同时,创新农技研发与推广形式,发挥产业化龙头企业在技术研发推广中的中枢、纽带作用,努力实现耕地节约、环境友好、质量安全、产出高效。

  工业化。农业工业化是三产融合产业链的中间环节。我国目前农产品通过加工增值一倍左右,而发达国家增值能力在5倍以上,如果农产品加工业全面发展,将撑起我国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当前,应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树立农业工业化理念,加快迈出农业工业化的坚实步伐。

  网络化。在传统集市、店商销售基础上,农产品销售发展为专卖、超市、连锁等方式,现又创新为网络营销,网络成为市场供需的有效载体。供给者可利用网络展示农产品的生产与经营、品种与质量,消费者通过网络可实现对农产品从种养、采摘到加工、流通全程观察与掌握,从而选购出鲜活、优质、安全、价廉的农产品。当前,要激发广大新型经营主体积极投身于网络化建设中,促进农产品供给侧与需求端有机融合。

  绿色化。 “绿色”是农业产业化提升竞争力的基础与命脉。面对耕地质量下降、生态环境退化的状况,应着手在化肥、农药零增长的基础上推行负增长。要创新作物秸秤、畜禽粪便的科学利用,扩大耕地及自然资源可持续供给,发挥农业示范园的创新引领作用,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和广大农户共建美丽农庄。

  国际化。在国际化浪潮中,我国农业要大力引进先进生产技能,提升竞争力,如以色列工厂化、高科技、智能化农业,美国、新西兰、瑞士、泰国的生猪、肉牛、奶牛、鲜虾精准养殖与深度加工,加拿大的油菜籽高效收割技术等。要注重发展农产品进口替代和出口基地建设,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步“走出去”,利用非洲充裕的农村劳动力、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广阔市场,开发小麦、玉米、芝麻、畜牧、水产等农产品种养业。

  职业化。随着农村城镇化、劳务经济等发展,农业生产者老龄化、女性化现象日益突出。面对形势,要加快构建与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相适应的职业农民队伍。开展多形式、多产业的职业农民技能培训,保障职业农民这一农村经济发展第一要素的供给质量。

  品牌化。品牌是企业的缩影和产品的标杆。打造农业品牌应拓宽宣传渠道、加大推广力度,并与乡村旅游、产品展示展销等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主体作用,提高品牌的公信度,并努力打造国际品牌。

  多元化。农业业态、功能的多元化是当代农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体现。在保障传统产品供给的基础上,可充分开发农村的山水、园林、人文、风貌等多种资源,创新经营方式。如,传统水稻种植可兼作其他水生作物种植与水产养殖,桑园可用来发展桑果或果汁加工及果枝食用菌,果园可用来发展鲜花观赏、果实采摘旅游等,打造农业新业态。

  制度化。在落实好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基础上,农业制度供给要不断探索创新。要加大财政、金融、保险供给力度,创新担保方式,激活农村财政、金融供给。深化农业法制建设,加快农村土地承包法的修订等,促进农业产业化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许伟  系全国农业产业化协会副会长、安徽省农委原巡视员 )

2017合肥农交会15号启幕 预计参会总人数将超10万人
  安徽网络广播电视台9月15日讯(记者:丁雨光)徽广播
淮南市积极推动农业提质增效
今年以来,淮南市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粮食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