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长三角一体化”安徽答卷
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完善中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的高度出发,明确提出“将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安徽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科学把准自身定位,在上海龙头带动下,携手苏浙,扬皖所长,书写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精彩“安徽答卷”。出席全国两会的我省代表、委员们就此展开热议。
集聚科技创新资源,打造创新共同体
创新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不竭动力。 “创新是安徽最为宝贵、最具优势的遗传基因,创新已经成为驱动安徽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发展改革委主任张天培表示,安徽积极发挥“创新活跃强劲”的优势,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推动上海张江、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共创”,探索规划联动、项目联动、平台联动、人才联动。大力度推进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组建能源、人工智能、大健康研究院,积极创建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涌现出全球首颗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全球首条量子保密通信网络、全球最薄0.12毫米触控玻璃等一批“安徽原创”“安徽首创”的重大成果。成功举办第一届长三角一体化创新成果展,建设安徽创新馆,构建“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转化机制,打造具有全国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市场。
用科技创新撬动未来,要突出原始创新,让“钱变纸”,激活科技竞争源头活水。全国政协委员许礼进认为,针对原创性技术、产业“卡脖子”关键技术,长三角各区域之间、各部门之间协同力度不够,高质量科技成果不足,部分新兴产业仍处于高端产业的低端环节,关键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他建议,强化技术创新,加快推进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上海、南京、浙江、合肥、芜湖”等城市科创圈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集聚长三角科技创新资源,开展重大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
制度创新是根本保障。全国政协委员周世虹认为,目前长三角三省一市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总体看,还存在协调机制不够健全,缺少常态化跨省域议事决策机制,创新合作机制尚未形成等问题。他建议实质性开展区域科技创新联合攻关,设立长三角科技创新基金,以跨域单位联合申请为主要模式,形成重大基础研究成果,实现重大科学突破和技术突破。
加快产业协同发展,合力提升价值链
省政府办公厅日前发布实施意见,要求用5年时间建设500个绿色农产品种养基地,主要面向沪苏浙地区市场。安徽要成为长三角地区的绿色“菜篮子”和“米袋子”。
张天培认为,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要聚力推动“四重”建设取得新突破。即:聚焦重点领域,扬创新之长、产业之长、生态之长、腹地之长,共建一体化创新平台新布局、一体化产业新布局、一体化绿色发展新布局、一体化市场新布局。聚焦重点区域,统筹推进“一圈五区”建设,高水平打造“一岭六县(市)”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集中试验区、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省际产业合作示范园区,高质量建设G60科创走廊。聚焦重大平台,争创安徽自贸区,打造合肥区域性航空枢纽和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芜湖航空器维修保障中心,建设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和健康养老基地等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一体化发展重大平台。聚焦重大项目,坚持以“项目化”带动“一体化”,深化落实去年省党政代表团赴沪苏浙考察对接“2+13+118”合作成果和安徽行动计划2020年工作要点132个重大项目,确保取得一批示范化成果和标杆性进度。
位于长三角地理中心的上海白茅岭农场和江苏省溧阳市、宜兴市,浙江省长兴县、安吉县,安徽省郎溪县、广德市等“一岭六县(市)”,是长三角“一市三省”无缝对接的天然功能区块。 “以‘一岭六县(市)’区域规划建设长三角产业合作发展试验区,探索构建‘一市三省’四位一体融合发展新体系。 ”省政协提交《关于规划建设长三角产业合作发展试验区的提案》,建议在金融、财税、土地、能耗等方面,加大倾斜力度,加快区域政策体系高水平一体化;积极支持试验区先行先试,在投资管理、自然资源规划、要素流动、生态管控、公共服务等方面形成制度创新成果;以“高、新、绿”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引导沪苏浙等地区产业化基地向试验区转移,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牵动性的重大项目,加快培育布局一批未来产业,构建区块链产业生态,实质性推动试验区加快建设。
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民生福祉再“加码”
安徽省卫生健康委2018年3月在全国率先应用人工智能辅诊技术,建立覆盖全省的基层诊疗能力提升系统。到目前,已覆盖省内16个市、61个县的14000余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30000多名基层医生,惠及4000多万居民。
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结合人工智能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助力复工复产复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建议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在多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深化人工智能应用,将教育均衡发展、师生减负和因材施教落到实处;利用人工智能提升基层诊疗能力,强化公共卫生服务;增强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在政务服务工作中的应用,提升服务和办事效率。
聚焦普惠便利,长三角区域公共服务供给持续优化。长三角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系统全面联通,41个长三角城市实现医保“一卡通”;合肥、芜湖、宣城等G60城市率先实现30个事项“一网通办”;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加快落地;成功开通量子通信“京沪干线”,推动企业上云、区域大数据产业统计发布、三网融合大赛等……
“皖浙两省签署共建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合作意向书,起草形成《进一步推深做实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新安江成为全国水质最好的河流之一。 ”省发展改革委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处相关负责人表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好的民生福祉。安徽启动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生态保护重点工程安徽推进行动,规划建设合肥骆岗中央公园。与沪苏浙联合制定《长三角地区跨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联动工作方案》和《长三角区域环境保护标准协调统一工作备忘录》,完善落实长三角区域大气环境监测预警机制,去年秋冬季期间,全省PM2.5浓度同比下降16.4%,超额完成任务。
记者 郑莉 吴量亮 聂扬飞
[ 编辑:邵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