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养蜂人:除夕吃过团圆饭就要忙 梦想有自己品牌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新安晚报或安徽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胡祖祥和妻子正在打理蜂箱。
新安晚报 安徽网(www.ahwang.cn)讯 不管是身处他乡的务工人员, 还是劳累一年的上班族, 到了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 大多会回到家中享受与亲人团聚的喜悦。但也有一些人因为职业的特殊性, 仍要辛勤劳作。这几天, 记者在池州石台县山林间遇到的养蜂人便是如此, 虽然不能和常人一样欢度佳节, 但只要想到收获时的喜悦, 他们的心情就和蜂蜜一样甜。
养蜂奔波千里,追花四海为家
对养蜂人来说,漂泊就是生活的主旋律,池州石台县矶滩乡矶滩村的胡祖祥、梅淑红夫妇早已习惯“追”着春天跑,天热到北方,天冷到南方,哪里有花就去哪里。
2月11日是正月初四,在石台县境内的的221省道边,村民还沉浸在春节的喜庆氛围中,密密麻麻的小蜜蜂“嗡嗡”飞在一个帐篷边,胡祖祥夫妇头戴草帽,用白纱遮住面部在对蜂箱进行管养。“哪里有花哪里就有我们,一年要走上万公里路,每年下半年回到家乡,也只能呆三四个月。”胡祖祥告诉新安晚报、安徽网新安晚报 安徽网记者,“住就是一顶帐篷,没有水没有电,四海为家,这样的生活从1997年左右开始,已经快20个年头了。”
新安晚报 安徽网记者看到,他们住的帐篷只有约15平方米,放着一张小床、两个大箱子和多个白色蜜桶,还有锅碗瓢盆等一些杂物。在外地没有自来水,他们有时喝从山上引下来的山泉,有时借当地百姓家的井水用。
“以前用电是个很麻烦的事情,有时候靠在当地村民家借电照明,如果不方便的话就点煤油灯、蜡烛等,现在好点了,可以靠太阳板发电。”胡祖祥说,帐篷门口放着的4块太阳能板就是电力来源,帐篷内还有一个电瓶储电。一部手机是他们用来与儿女和家人联系的工具、一辆摩托车则是老胡去卖蜂蜜和采购日用品的交通工具。
尽管现在养蜂人的生活条件有所改善,但是相比常人的安定生活来讲,差距还是很大的。“虽然还有些苦,但日子总是越来越好吧。”采访时,老胡显得非常乐观。
销售收入尚可,梦想打造品牌
“每年春节只能除夕回家吃个团圆饭,然后就要到帐篷里‘站岗’,蜜蜂在冬季更需要细心照料,加上最近温度回升快,每天24小时都要有人在帐篷里忙活。”梅淑红说。
省道边,很多游客会停下车,到老胡的帐篷里选购一些蜂蜜带回去。“因养蜂流动性大,蜂蜜、蜂王浆在产蜜高峰期不便于携带和贮存,我们只能在路边挂招牌。”老胡说:“有人上门收购,也有路人、游客直接过来买,蜂蜜都是自己手工制作的,包装好以后要当着客户面再过一遍电子称,质量要保证,不然影响后期的销路,口碑做坏了可不行,我想做个属于自己的品牌,自产自销。”
胡祖祥告诉新安晚报 安徽网记者,这几年他有120个蜂箱左右的规模,做的有机蜂王浆每年销售额有两三万,去掉成本后纯收入两万左右;蜂蜜每年销售额八万左右,纯收入六万左右。尽管养蜂的收入听起来还不错,但也存在各种风险。去年在江苏盐城,因为遇到大风,胡祖祥的蜂箱被压坏了30箱左右,损失较大;还有一年夏天在葫芦岛,蜂箱差点全部被洪水冲走。
回想起这些年与蜜蜂为伴的日日夜夜,胡祖祥说,有苦有甜,苦的是常年四处奔波,生活条件艰苦;甜的是通过多年辛勤付出,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与蜜蜂越来越有“默契”,收入也在渐渐增加。
花开人来,花落人走。奔波的脚步与漂泊的身影,勾勒出养蜂人辛苦而又“甜蜜”的事业。
梅振兴 新安晚报 安徽网记者 朱春友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