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牛大县为何闹“牛荒”
近年来,牛肉市场价格一路飙升,作为“全国商品牛基地县”的安徽省灵璧县按理说应该是受益者。然而,事实出人意料,该县的养牛数量不升反降。一些养牛场关门歇业,或改从他业;原本出口创汇的牛肉加工龙头企业因在本地难寻牛肉,不得不靠大量进口维持生产。养牛大县为何闹起“牛荒”?记者日前来到灵璧县一探究竟。
养牛基地不见牛
说起皖北地区最大规模的现代化生态养牛基地——灵璧县万头养牛示范园,安徽业界无人不晓,但谁能想到,这个占地约700亩、拥有标准化牛舍38栋、青贮饲料池4座、有机肥生产车间2栋的大型养牛基地,已有一年多不见牛影了。
这是位于灵璧县尹集镇的一个花园式的养牛基地,整齐美观的牛舍和牛槽掩映于绿树丛中,一块巨大的牛形灵璧石引人注目,然而,放眼望去,荒草遍地,芦苇长有一人高,有的地方还种起了小麦,可就是见不到一头牛。“2010年以前,这里可红火了,四五千头牛差不多把各个牛舍都挤满了,景象特别壮观。但2010年以后,园里的养牛数量锐减,牛出栏后就不再补栏,到2011年只剩下几百头牛,2013年以后更是一头不剩。”示范园一位负责人说。
据了解,示范园最初计划做循环农业,延长产业链,每年消化5万亩地的秸秆,用牛粪生产有机肥30万吨,直接解决300人就业。可惜的是,美好的规划没有坚持下去。园区一位负责人无奈地说:“上级领导来考察时也曾问过为何不再养牛,我们的回答是,养不起,闲置亏小钱,养牛亏大钱。”
不仅大型养殖基地不养牛,近年来,灵璧县一些小型养牛场也陆续关门,有的原先有数百头牛的养牛场如今已改作养鸡场。灵璧县申浩养牛专业合作社是该县最大的养牛合作社,往年有300多户会员,2013年以后降至100户。
宰牛车间无牛宰
位于灵璧县的荷金来农业公司是安徽省规模最大的牛肉屠宰加工企业之一,拥有年设计屠宰量5万头的现代化屠宰车间,但近年来屠宰车间从未“吃饱”过,特别是2013年以后,车间的现代化屠宰流水线几乎无牛上线。“当初上这个流水线时认为在养牛大县不会缺牛,出现如此局面始料未及。”公司负责人仪江天说,2010年前的几年里,公司现代化宰牛车间每年屠宰万头牛左右,由于牛肉品质好,大量出口海外,在公司的众多冷库中还有一个专门的“出口冷库”。2008年,公司牛肉出口创汇350万美元,在全省养牛企业中首屈一指。但2010年以后,公司无牛可宰,并且还从出口牛肉转为进口牛肉。
不光是现代化宰牛流水线,灵璧县的个体宰牛户也抱怨无牛可宰。“过去一天要宰10多头牛,现在10天也宰不到一头牛。去年以来,许多养牛户在牛出栏之后就不再补栏了,现在有的一个村子都见不到一头牛,俺们也该改行了。”一位宰牛户说这话时一脸的无奈。
牛价上扬为何养殖“疲软”
近年来,随着牛肉需求的不断增大,牛肉价格一路上扬,按照经济学原理,价格上涨会刺激生产,增加供应,但目前的现状是肉牛养殖不增反减,这是咋回事?
“养牛周期长,收益慢,让养牛户打了退堂鼓。”灵璧县养牛协会一位人士说。在牛作为重要的农业生产工具之时,农村常见的养牛模式是养母牛下小牛,近几年,随着农业机械越来越广泛地应用,牛在皖北农业生产中不再有用武之地,于是完全以商品形式存在,投入和产出就成了养牛户考虑的首要因素。在这种情况下,被称为“造牛机器”的能繁母牛日渐成为养牛户眼中的“赔钱货”。过去灵璧县的能繁母牛年存栏量高峰时达7万头,现在只有1万多头。能繁母牛存栏不断减少,造成繁殖体系缺失,导致肉牛产业缺少“源头之水”。目前,灵璧县养牛户多采用“快进快出”方式,从东北购进“架子牛”进行短期育肥,往往育肥半年左右即可出栏;有的养牛户甚至购买400公斤以上的大牛育肥,随机出栏。这种重育肥、轻繁殖的短期行为很难保证当地肉牛供应。
资金占用大、市场风险高也让许多养牛户望而却步。肉牛产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饲养能繁母牛自不必说,买“架子牛”育肥同样需要大量资金。按目前的市场行情,以购买50头“架子牛”育肥为例,照每头300公斤重、每公斤33元计算,买牛需投入近50万元;以每头“架子牛”每天饲养成本15元计算,按8个月出栏计算,育肥需投入18万多元。这样,养牛的总成本达到了68万元。而以一头牛出栏时550公斤,整牛以每公斤27元售价计算,50头牛可卖74万多元,理论上算,养50头“架子牛”只挣了约6万元。如果不幸买到病牛、灌水灌沙牛和品质不好的牛,或在长途运输中管理不当发生掉膘甚至减员,牛未到家就先折钱;养殖中出现病死牛,更会赔老本。同时,由于这几年“架子牛”不断涨价,买牛育肥的利润越来越薄。“手头有70万元干啥挣不到6万元啊,何况养牛付出多、风险大。”灵璧县养牛业一位人士说。
肉牛扶持政策少也影响许多养牛户的积极性。养猪享受政府补贴,能上政策性保险,然而,多年来,肉牛养殖却缺乏这类扶持政策。去年9月,安徽省出台了《加快肉牛肉羊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了肉牛发展思路和保障措施,但到目前为止缺少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例如,《意见》中提出“保障养殖用地用电”,但一些养牛合作社申请养牛用地却迟迟不能获批,妨碍了进一步发展。
国内肉牛供不应求,价格高企,甚至“一牛难求”,使得牛肉加工企业纷纷转而进口丰富又便宜的外国牛肉。荷金来农业公司从2011年起,公司生产则全部采用进口牛肉,因为进口牛肉比国内同品质牛肉便宜一半。据该公司负责人称,目前省内的牛肉加工企业使用的牛肉基本都是进口牛肉。
(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杨丹丹 何雪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