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老农捐资百万把家祠改为农民活动中心

30.11.2014  13:54
广场上的“父子争死”雕塑

  国家“盛世修史”,民间“太平建祠”,是中华名族传统之一。百姓生活富足之后,自发修谱建祠之举客观上健全了民间档案,弘扬了孝道文化,而六安67岁老农鲍传忠的做法则令人钦佩,他带领族人捐资建家祠,仅其个人就捐款100多万元,工程按照文史展馆和农民文化活动中心设计施工,日前告竣无偿交由村委会使用,成了一项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

   【建筑】家祠变身农民活动中心

  记者在六安市裕安区苏家埠镇看到,一栋三进徽派大院式建筑坐落乡间,飞檐翘角廊桥垂柳,牌楼高耸游人如织。这里就是鲍氏宗祠,让人意外的是这里没有“鲍氏宗祠”牌匾,取而代之的是大门上“东山文史苑”几个烫金大字。

  在鲍传忠的引领下,记者走进文史苑,绕过第一进“鲍氏祠训”屏风,沿回廊进入第二进,这里俨然是一个标准的文史展馆,通过数百件文字、图片展示当地文化风俗史和革命英烈事迹。辖区戚桥村书记介绍,文史馆内今后还将长期免费举办农民书画展。从展馆穿过天井拾级而上进入第三进即为大殿,供奉黄帝、大禹像和鲍叔牙、鲍照等历史名人塑像,出大殿便可进入“六安市苏埠镇戚桥农民文化活动中心”。

  记者注意到,偌大一个鲍氏宗祠实际上都是群众公共文化设施,这样做意义何在?鲍传忠说,“鲍氏祠训”中“报国为民”四字是最好的注解。

    【捐建】捐资百万元改建农民活动中心

  作为鲍氏宗祠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文化活动中心”内设会议室,农民文化图书室、餐厅等。活动中心通过慈孝广场与大殿相连,广场上一组真人大小的群雕演绎了一段可歌可泣的“父子争死”故事。

  鲍传忠也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慈孝家风,他把自己多年做小生意的80多万积蓄拿出来,并动员儿女一起捐出100多万,带领族人共同捐资500万元,把家祠建成当地农民文化活动中心,承先人遗志造福乡里,历时三载终偿夙愿。

    【传承】鲍氏3项民俗申报非遗

  鲍氏族人鲍运乐介绍,六安鲍氏自始祖暹公从徽州棠樾迁居此地,已有600余年,子孙绵延后裔众多,新祠落成后,相关民俗文化有了展示平台。据了解,在六安市文广新局的支持下,鲍氏3项民俗正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为“鲍氏清明祭祖”、“鲍氏打谱醮”和“鲍氏道德讲堂”。

    “父子争死”典故

  宋朝末年,徽州府守将叛乱,因带领乡亲反对叛军行凶劫掠,鲍氏先祖鲍宗岩被俘临刑,其子鲍寿孙跪地苦求欲代父而死,父子争死感动匪首,遂将二人释放,此事载入《宋史》,清乾隆帝御赐一联赞曰:“慈孝天下无双里,衮秀江南第一乡”,至今“慈孝里坊”仍屹立于棠樾牌坊群。

   鲍氏3项民俗

  “鲍氏清明祭祖”:六安鲍氏清明祭祖尊黄帝、大禹为正宗源流,行古礼、古乐参拜,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鲍氏打谱醮”:是一届宗谱工程告竣的庆典、祭祀仪式,法度严谨持续几天。旧时凡鲍氏打谱醮期间,在祠堂设斋饭,方圆几十里的穷人、乞讨者都能到此饱餐一顿。

  “鲍氏道德讲堂”:从清道光21年延续至今,因鲍氏迁六始祖鲍暹曾任六安学正,崇文重教是家族传统,每年正月初六至正月十三日,祠堂设讲堂,由族中知书识礼德高望重者,义务开讲家训、家规和道德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