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带田入股 农民变“股东”

26.09.2015  13:55

      金秋时节,金安区孙岗镇的广袤田野上,秋风拂过,处处散发着稻谷的清香,在金黄的稻浪间,收割机机声隆隆,来回穿梭,奏响欢快的丰收乐章。

  9月16日下午,在该镇孤堰兴农农业合作社位于孙岗村的一处稻田旁,几名农技人员正围着稻田量面积、测产。据初步测算,这片稻田亩产约700公斤。得知这个成绩,合作社的负责人陈雨龙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他高兴地说:“这下对股东有交代了,今年的年终分红应该不会比去年差。

  随后,陈雨龙告诉记者,他口中提到的“股东”并不是合作社的投资者,而是165户带着土地入股的村民。“他们带着承包的土地入股后,不再从流转土地中收稳定租金,而是按照入股土地多少,每年年终参与股东分红。这种模式虽说要与合作社共担风险,但是眼下却比土地流转更受欢迎。

   村民为何不再热衷土地流转?

  孤堰村村民徐全胜家中有14亩地,由于子女常年外出务工,这些田地的劳作全部落在他的身上,虽然如今种田很多环节都用上了农机,但是对于他这位年近七旬的老人来说,还是显得非常吃力。

  “在我们这里,一年至少可以种两季,一季水稻、一季小麦或油菜。但像我这样的年纪,每年只能勉强种一季水稻,除掉在稻种、化肥、农机等方面的本钱,其实也挣不了多少钱。”徐全胜说,村里很多农户的情况和他一样,由于家中劳力外出,留守在家的多是年迈的老人和留守妇女,对种田纯属一种被动式的应付,“冬闲田”几乎不种。

  2008年,村里办起了专门从事粮食生产的兴农农业专业合作社,吸引了众多村民的目光。当年,像徐全胜这样家中缺少劳动力的留守村民纷纷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每亩土地可以获得500斤稻谷或600元钱的租金。将承包田地流转后,村民做起了“甩手掌柜”,每年只管拿租金,人力也解放了。

  但是,很快,村民们心里不“平衡”了,合作社将农民土地流转过来,通过规模化经营,合作社发展红红火火,土地收益越来越高,但是对于流出土地的农民,每年仍只能收到固定的租金,从土地上难见其他收益,处于“增收难”的困境。

  宣郢村的王四方是第一批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的村民,他告诉记者,租金虽然相比不算低,但只够维持基本生活,根本没有上升空间。“对于我们这样的留守农户来说,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发展的命根子,土地承包出去了,除了偶尔在合作社打打零工,难有其他的增收渠道。

  如何在合作社规模经营效益越来越高的同时,让流出土地的农民收益也水涨船高呢?陈雨龙说,从2012年起,合作社开始了新的尝试——引导农民带田入股加入合作社,入社的土地由合作社统一种植,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和精细化管理。“这种新模式相对于土地流转,最大的区别是村民们不再按年收取租金,而是根据他们入股土地当年的产出收益获得一定比例的分红。

   合作社缘何要吸引农户带地入股?

  “这种新模式要求入股村民与合作社‘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也就是说,他们选择入股就意味着没有了土地租金这笔保底收入,收成好的时候,他们的收入一定会高于租金,但万一遇上收成差的年头,也许分红还要低于之前的租金。”陈雨龙说道。

  那么,这种具有一定风险的模式村民们会“买账”吗?陈雨龙告诉记者,虽然村民们都明白“入股”要与合作社共担经营风险,但是大伙仍对这种新模式非常欢迎。截至目前,合作社已吸引带田入股农户达165户,入股土地1500多亩。“在我看来,他们并不是一点顾虑没有,只是他们对我们的合作社有充足信心;另一方面,其实大伙都掂量过,并且心里都算过其中的经济账。

  据陈雨龙介绍,合作社当前采取的分配比例是:每亩水稻按530元成本计算,再提取3%的收益作为“公积金”,用于改善设施、购买农机等,剩余则是农户分红。他算了一笔账:一季水稻亩产500公斤计算,毛收入约1380元,扣除530元成本和3%的“公积金”40元,分红约为730元。“这样的收入明显已经高于土地租金了。

  村民王四方2014年带田入股合作社,如今他也是合作社中入股土地最多的“股东”。过去,他每年只能获得一笔基本不变的土地租金,而去年,他从合作社里拿到的分红每亩平均1700多元。“合作社种水稻的亩产基本上都在六七百公斤,这我们清楚,而且他们每年种两季作物,去年我还在我的地里种上了西瓜,收益很有保障。”不仅如此,他还告诉记者,成为“股东”后,他可以优先在合作社务工,务工收入有了较大提高。

  入股农户的收益上升了,合作社收入自然会下降,那么合作社为何甘心让农户入股呢?面对记者的这一问题时,陈雨龙给出的答案是:这是一种着眼长远的打算。“短期来看,不用提前支付租金,可以降低合作社的经营风险,并减少前期的投入;而从长期来看,这样很容易提高村民参与度,提升合作社的规模化经营程度和产出效益。

   探索之路,仍在不断延伸

  据了解,综合该合作社这几年的“股东”分红数据,带田入股的农民所得的红利与入股前相比,平均增幅达29%。同时,通过这种模式,合作社的规模化生产程度大大提高,生产成本降低了25%,每亩粮食产量也比一家一户单季稻生产增加400公斤以上。在采访中,陈雨龙告诉记者,看到了带田入股的农民从土地上获得更高、更可持续的收益,现在当地很多未加入的农户迫切要求带田入股进社。

  记者还了解到,近年来,为了让这种新模式“健康发展”,兴农合作社为此制订了一系列的制度,例如,本着自愿入股的原则,对于申请入股农户的土地,须经合作社实地察看、评估,根据田块、水利、交通等情况分出三个等次,效益分红时,每个等级差5%。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财务管理制度,实行财务公开,接受“股东”民主监督;为了调动“股东”积极性,赋予股东“政治权利”——凡带田入股的村民可参与合作社理事会、监事会成员选举,可参与重大生产、经营和管理的有关情况决断。谈及合作社的下一步打算,陈雨龙表示,下一步,合作社将加大投入,改善农业生产和加工条件,一方面增购农业机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另一方面自建仓库和水泥晒场,添置粮食烘干设备,建设一个日产60吨的精米加工厂,“我们希望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吸收更多农民带田入股,进一步壮大合作社的规模。

  “让农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分享农业规模经营的红利,这种新模式眼下金安区不少上规模的农业专业合作社都在尝试,应该说,这是搞活农村土地经营权的一种好形式。”9月16日下午,在现场参与测产的金安区农委综合业务股股长李仁保说。“但是,只有干得好才有生命力。

  测产现场,金安区农委粮油站站长陈兵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据我们了解,当前的农业合作社经营风险较大,前期成本投入大,而效益大约只有10%,这还得在优化管理上下工夫。”作为业内人士,陈兵认为,兴农农业专业合作社让农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参与经营,虽然降低了经营风险,但从提升效益的角度来看,下一步还应在精细化管理上多做文章。

( 来源:六安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