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研讨会主旨演讲:六个“下功夫” 建设一流应用型本科

26.10.2018  13:36

10月25日,由安徽省教育厅与德国下萨克森州科文部主办、合肥学院与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应用科学大学承办的第十一届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研讨会主旨演讲顺利举行。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一级巡视员宋毅担任主讲人。

   

   

   

   

主旨演讲由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原秘书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分会理事长刘京辉主持。

   

   

宋毅表示,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高校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快建设高水平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从2009年开始,我国启动了新建本科院校合格评估工作。评估方案强调“两突出”和“一引导”,明确了新建本科高校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两突出”即突出服务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个定位既顺应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分类改革的需要,又立足地方的产业,走出了一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融合的发展之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关键阶段。新建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没有这些高校,就没有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宋毅指出,合肥学院今年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是我国本科院校的突出代表。希望你们继续推动高校分类发展,引导各类高校发挥办学优势,在不同领域各展所长,建设优势特色专业,提高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形成全局性改革成果。

围绕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宋毅提出了六个“下功夫”。一要在“服务地方”上“下功夫”。地方本科院校办学要扎根地方,坚持办学定位服务地方,人才培养面向地方,科学研究围绕地方。根据所服务区域、行业发展需求,找准切入点,创新点、增长点,确立应用型的类型定位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职责使命,并制定相应的转型发展战略。二在“专业结构调整”上“下功夫”。要大力构建应用型专业体系,关键是学校的专业结构要以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应用型人才为核心。作为地方本科院校,面对社会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应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形成一批在区域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优势专业,不断提高学生就业率与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三在“产学研协同育人”上“下功夫”。应用型人才培养离不开行业产业的参与,新建本科院校要推进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健全调整机制。由过去“根据资源建专业”,向“根据需求建专业”转变,促进行业、企业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过程深度融合,实现人才培养规格与行业企业发展同向同行。四在“课堂教学”改革上“下功夫”。课堂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和关键环节。向应用型高校转变时,地方高校应在了解社会、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了解实际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素养等基础上,整合相关的专业基础课、主干课、核心课和实验实践课等。要更加专注培养学习者的技术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开展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五在“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上“下功夫”。学校要建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教师的有效机制,形成高校专任教师与引进企业、行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的双向互动交流机制。通过教学评价、绩效考核、职务(职称)评聘、薪酬激励和校企交流等制度改革,增强教师提高实践能力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化教师教学能力与产学研合作能力,着力打造一支既精通理论知识,又具备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六在“资源保障”上“下功夫”。应用型高校要根据生产、服务的真实技术和工艺流程构建知识教学体系、技能技术训练体系和实验实习环境;与企业共建科研、生产基地,共建校企一体、产学研一体的大型实验实训中心;实现大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紧密结合,建立校内教师与校外专家共同参与考核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术水平达到行业企业的需要。

他强调,应用型高校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既是新机遇,更是新挑战。地方院校要牢固树立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理念,通过开放办学,合作发展,校企互动、产教融合,打造特色,大力培养应用型人才。开展应用型科研,努力使学校成为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引擎、新动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宣传部 学生记者 柳秀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