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新平:公共文化均等化要防止“一刀切”

04.11.2016  15:06

  中共安徽省委第十次代表大会《报告》在谈到未来五年的奋斗目标和重点任务时,强调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让城乡居民享有更加丰富的“文化大餐”。要进一步把文化蛋糕做大做优,使文化小康与脱贫攻坚进程相一致、与全面小康建设步伐相适应。

  将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写进党代会的报告,不仅体现中央要求、切合安徽实际、符合群众意愿,也是做强做大文化产业,打造创新型文化强省的基础和保障。也只有紧扣均等化这根主线,才能实现全省一盘棋,使文化小康与全面小康步调一致。但是,要想真正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认真贯彻好党代会精神,首先要扫除认识上的障碍。

  有些人觉得,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就是城乡标准一致,各地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和要素配置相同,不能允许有半点差异,这体现出的是一种制度公平。其实,这种认识未免过于简单和僵化,而且这种“一刀切”式的均等化并非真正的均等化,也不一定就能使公共文化服务产生最佳的社会效果,有可能还会产生不必要的资源闲置或浪费。

  由于历史的原因,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一直是短板,不仅设施落后而且人才短缺、氛围缺乏,疲惫的脚步已经与飞速发展的经济不相适应,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因此,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加强城市文化反哺农村,对构建城乡公共文化一体化新格局,繁荣发展农村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壮大全省文化实力,具有深远的影响。

  实事求是地说,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是一种制度创新,它的本质强调的是一种发展上的同步、同质、同向,而不仅仅只是量化上的势均力敌。因此,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过程中,不能进行盲目的“一刀切”,追求绝对均等,而是要充分考虑到各地区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差异,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分步实施,在尊重差异化的基础上谋求均等化。否则,文化也会水土不服,均等化只能徒有虚名。

  我省是一个文化大省,文化资源丰富。尤其是在一些农村地区,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底蕴深厚。因此,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过程中就不必完全步调一致,全省只唱一台戏,而是要扬区域化和特色化之长,注重内涵挖掘、人才培养和氛围营造,让均等化更注重“”而不是“”,这样更有利于我省实现文化资源优势向文化发展优势转身,使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为打造文化强省提供强大动能。